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1.
[目的]研究灰毛豆叶片甲醇提取物中黄酮类化合物,并测试它们对斜纹夜蛾卵巢细胞(SL细胞)的细胞毒性。[方法]对甲醇提取物的分离采用了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并结合各种光谱分析(包括UV,1D,2D NMR分析以及HR-ESR-MS)进行结构鉴定。细胞毒性的测试采用的是MTT法。[结果]从灰毛豆叶片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黄酮类化合物:6-methoxykaempferol(1),6-methoxykaempferol7-O-α-rhamnopyranoside(2),6-methoxykaempferol3-O-α-rhamnopyranosyl(1→2)[α-rhamnopyranosyl(1→6)]-β-galactopyranoside(3),6-methoxykaempferol 3-O-α-rhamnopyranosyl(1→2)[α-rhamnopyranosyl(1→6)]-β-galactopyranoside-7-O-α-rhamnopyranoside(4),pongachin(5),5,7-dimethoxy-8-(3-hydroxy-3-methylbut-1Z-enyl)flavanone(6)。除了化合物5之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灰毛豆中分离得到。细胞毒性测试发现pongachin(5)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其IC50为4.4 mg/L,化合物1,3和5的细胞毒性均大于阳性对照鱼藤酮。[结论]灰毛豆叶片中6-methoxykaempferol类化合物(1-4)含量相对较大,化合物1,3和5在对SL细胞的活性实验中细胞毒性均大于阳性对照鱼藤酮,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P-糖蛋白是ABC转运蛋白超家族的成员,在异源物质的代谢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并且参与了多药耐药性。研究旨在明确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P-糖蛋白与阿维菌素抗性的关系,为有效防治二化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结合二化螟转录组信息,克隆二化螟P-糖蛋白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设置3种浓度的阿维菌素(LC_(10)、LC_(30)和LC_(50))处理二化螟敏感种群,结合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处理后P-糖蛋白基因的表达模式,同时也对比分析二化螟田间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P-糖蛋白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克隆获得了二化螟CsPgp1和CsPgp2 cDNA序列,CsPgp1开放阅读框全长3 780 bp,编码1 259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137 ku。CsPgp2开放阅读框全长3 939 bp,编码1 312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144 ku。CsPgp1和CsPgp2都拥有2个跨膜结构域(TMD)和2个核苷酸结合结构域(NBD),符合ABC蛋白全转运体的典型特征。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二化螟CsPgp1和CsPgp2分属不同的进化支,分别与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2种P-糖蛋白亲缘关系最近。使用阿维菌素处理二化螟敏感种群4龄幼虫后,CsPgp1和CsPgp2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田间抗性种群的CsPgp1和CsPgp2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敏感种群。【结论】CsPgp1和CsPgp2可能参与了二化螟对阿维菌素的代谢,可能与二化螟对阿维菌素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稻水象甲的遗传多样性及入侵扩散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了解湖南省稻水象甲的入侵扩散特点,运用简单重复序列间区(ISSR)分子标记方法及对比COⅠ基因、ITS2片段的序列信息,探讨全省17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扩散模式。结果表明:湖南省稻水象甲种群COⅠ基因、ITS2片段的序列非常保守,不能提供有效的多态性位点信息,而ISSR的多态性信息非常丰富,其多态性位点百分率可达93.24%;基于ISSR的数据分析发现,湖南省稻水象甲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63 0,各地理种群间基因分化系数为0.414 3,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相关性。湖南省稻水象甲地理种群分化不符合地理隔离模式,以人为因素导致的扩散为主,自然扩散为辅。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水稻应对白背飞虱取食胁迫的生理基础,分析了3个水稻品种(Rathu Heenati、R9810–T和丰源优272)在白背飞虱取食胁迫不同时间(0、3、6、12、18、24、30和36 h)的部分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白背飞虱取食胁迫下,水稻Rathu Heenati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变化小,R9810–T和丰源优272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3个水稻品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都随胁迫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Rathu Heenati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小,R9810–T过氧化氢酶活性呈下降趋势,丰源优272过氧化氢酶活性先下降后稍回升;3个品种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变化小。白背飞虱取食胁迫下,水稻品种Rathu Heenati比R9810–T和丰源优272受到的氧化伤害少。  相似文献   
5.
为评估草地贪夜蛾从玉米转移为害水稻的风险,将室内以玉米叶继代饲养10代以上的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分别饲喂玉米叶和水稻叶,其后代为CnC1和CnR1;Cn R1组用水稻叶继代饲养8代后再分为2组,一组继续饲喂水稻叶并繁殖1代(CnR8R1),另一组取食玉米并繁殖1代(CnR8C1),分别观察、记录这4个种群幼虫的历期,计算其存活率、繁殖力,测定其营养效应和中肠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CnC1组的幼虫历期最短(17.46d),而CnR1幼虫历期最长(23.24d),这两者间差异显著;Cn R1组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CnC1组单雌产卵量最高(693粒),CnR1组的单雌产卵量最低(384粒);CnR1组和CnR8R1组幼虫的相对取食量均显著低于CnC1组和CnR8C1组的;4个处理组间幼虫食物利用率和转化率的差异不显著;寄主转换过程中幼虫中肠的胃蛋酶活性的差异显著,但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从幼虫的存活率、繁殖力、营养效应、中肠消化酶活性综合来看,取食水稻叶的种群重新转移为害玉米后不会影响其在玉米上的种群增长速率;水稻虽不是草地贪夜蛾的最适寄主,但草地贪夜蛾从玉米转移至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