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4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芝麻产量的农艺性状,如株高、结蒴部位、分枝数、叶腋蒴数、全株蒴数、蒴粒数以及千粒重等,它们之间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1979年我们用河南省提供编写《中国芝麻志》的49个品种进行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1962、1963年的研究基本一致。这一相关性的分析研究,使我们对芝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育种和栽培技术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芝麻杂种优势的生长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芝麻杂种8809及其亲本(A和B)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的系统观测,用微机模拟出各自的Logistic生长方程,以最终生长量、平均生长强度和最大生长强度对各器官的优势表现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芝麻杂交种及亲本各器官的生长曲线均呈“S”型;除根茎外,杂交种各器官生长曲线拐点均介于两亲本之间,在最终生长量、平均生长强度和最大生长强度方面,杂种均比亲本表现出较强优势,而且杂种整株和营养器官的生长优势比其生殖生长优势更强。在出苗后53~64天之间,杂种生殖生长强度显著高于两亲本。  相似文献   
3.
芝麻杂种F#-1、F#-2优势及亲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50个芝麻品种间杂交组合的杂种F#-1、F#-2的优势指数、超高亲优势和相对优势进行系统的分析,明确杂种性状,完全显性和部分显性的表现程度。用简单相关与回归分析,明确杂种亲子间关系,从而看出高产组合的单株蒴数、千粒重和蒴粒等产量因素的互补作用,为进一步选配高产组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芝麻杂种优势利用早己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并且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结论一致肯定,芝麻杂交种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强优势组合一般可增产20~40%,有的可达60%以上。若将这种优势用于生产,必将使芝麻单产有一个突破性的进展。但是,芝麻杂种优势利用特别是制种方法仍处  相似文献   
5.
<正> 我省芝麻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全省芝麻有2/3的面积集中在沙河以南地区种植。由于沙河南秋涝频繁,常导致芝麻大幅度减产。而沙河以北地区光热水资源丰富,能满足芝麻生育的需要,且涝灾较少。1986—1988年对沙河北的周口、商丘、漯河、许昌、开封、洛阳、安阳、鹤壁等地市的39个县进行了芝麻增产技术开发研究,三年累计开发面积149.69万亩,平均亩产61.31公斤,比对照区亩产(32.7公斤)增产28.61公斤,  相似文献   
6.
<正> 芝麻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从六十年代起,国内外学者对芝麻的研究逐渐重视。本项研究,主要对芝麻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並为芝麻不同生育时期应采取的生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一、材料和方法试验在1980年于郑州,1985、1986年分别在我所基点平舆县新新科研站和郑州分别进行。1980年对60号鞭秆(单秆)、安次大八杈(分枝)、尉氏柳条青(分枝)、孝感破圪选(单秆)、Tkr—306(单秆)四倍体芝麻(Originludln)(分枝)及突尼斯芝麻(分枝)等7个品种进行了观察,每品种定5株,总计35株。1985年观察的品种有郑7628(强分枝)、豫芝一号(单秆)及河南一号(分枝),每品种定4株。观测的项目有株高、真叶出现对数以及现蕾、开花、结蒴时间和数量,逐日进行记载,取其平均值,  相似文献   
7.
芝麻体细胞染色体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 据有关文献记载,芝麻染色体的数目为2n=26和2n=52。确切掌握芝麻种质资源的染色体数目,对深入研究芝麻的植物学分类,指导芝麻育种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们选用河南省按粒色分类具有代表性的四个栽培品种:淇县白芝麻—2(白粒),遂平小籽黄(黄粒),许昌柳条青(褐粒),信阳黑芝麻(黑粒),及从赞比亚引入的野生芝麻(黑粒)作材料,进行了芝麻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的观察。  相似文献   
8.
河南1号芝麻,是我所主持的芝麻育种协作组于1973—1978年选育的新品种。经1979—1982年省区域试验,示范,比对照品种“驻芝2号”耐渍、抗病、增产,1982年全省推广约30万亩。 一、选育经过 河南1号的选育,是在整理利用农家品种的基础上进行的。六十年代,农家品种调查鉴定,使我们清楚的看到,现有芝麻品种绝大多数不耐涝、而且由于涝害往往引起和加重病  相似文献   
9.
豫芝八号在1988~1992年5年试验中,平均亩产57.73kg,比对照平均增产19.43%,其稳产性优于对照种豫芝二号和豫芝四号;高抗茎点枯病、叶斑病,抗枯萎病;含油量55.59%,分别比豫芝二号和豫芝四号高1.54和1.0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正> 豫芝五号(原名郑27),是河南省芝麻研究中心针对芝麻生产中长期存在的产量低而不稳这一突出问题,选育成的高产型芝麻新品种。1984年在平舆县种植的豫芝一号繁育田中选出67个单株。1985年进行株行优选试验,获得优系85027,按区号取名为郑27。经田间观察和室内考种,认为郑27是一个天然杂交株,其农艺性状与豫芝一号具有明显的区别,表明它是个新的基因型个体。1985年秋进行南繁。1986年参加河南省多点联合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