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1.
陆艳  许美刚  于莎  李锦霞 《农技服务》2013,(12):1372+1374-1372,1374
介绍了宝应县家庭农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水稻秧苗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机械栽插的质量以及品种自身产量潜力的发挥。该文选取不同育秧产品(基质、包衣机、肥料),比较研究不同基质育苗以及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浸种处理后水稻在大田条件下生长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育苗伴侣10g/盘、种子旱育保姆包衣的处理水稻最高,且随着育苗伴侣使用量的增加,水稻产量呈现下降趋势;相对于营养土育苗,基质育苗的产量有所下降。因此,生产上应该正确选用、合理搭配不同育苗产品,以保证育秧效果、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3.
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是当前全球各国提升创新能力、弥补自身短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通过梳理2015—2019年全球创新发展报告,总结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得到创新规律演变趋势:从重视基础研究拓展到重视科技创新绩效;从创新数量向创新质量转变;全球创新呈多极化发展趋势;科学与技术一体化;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通过国际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在此背景下,借鉴巴斯德象限模型,结合中国科技创新实际,提出了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合的国际合作路径,并以中奥科技合作为例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小麦扬辐麦4号特征特性及超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扬辐麦4号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高产、高抗黄花叶病小麦新品种.宝应县2009年引进种植,现已成为宝应县小麦生产超高产推广应用主体品种.扬辐麦4号高产稳产、单产潜力大,适宜于中上等肥力条件下超高产种植.扬辐麦4号超高产栽培技术要求:适期早播精播,合理耕播,平衡施肥,防灾抗灾.  相似文献   
5.
花铃期遮阴对棉花氮素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花铃期弱光对棉花氮素代谢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以苏棉15和科棉1号为材料,在棉株第6~8果枝的第1~2果节开花时利用遮阴网遮阴, 令透光率分别为100%、80%和60%,研究遮阴条件下棉花根系吸收能力及棉株氮素代谢相关酶活性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0~50 d的遮阴期内,随透光率减弱, 根系吸收能力及棉株氮素代谢相关酶活性降低;遮阴15 d后氮素代谢相关酶活性变化最为显著,在透光率60%处理下, 苏棉15、科棉1号根系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酶、谷氨酸合酶、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分别下降25.1%、53.2%、39.1%和25.5%,主茎功能叶相应酶活性分别下降50.3%、24.0%、30.4%和18.9%。根系、主茎功能叶变化程度不同, 说明二者的氮素代谢机制对遮阴的反应存在一定差异:遮阴条件下根系氮素代谢能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谷氨酰胺合酶/谷氨酸合酶循环介导的氮素同化能力下降,其次为硝酸还原酶介导的氮素还原能力下降;主茎功能叶氮素代谢能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硝酸还原酶介导的氮素还原能力下降,其次为谷氨酰胺合酶/谷氨酸合酶循环介导的氮素同化能力下降。遮阴条件下棉花碳、氮代谢能力降低,最终导致棉株根系、主茎功能叶氮素含量和累积量降低,棉花单株铃数、铃重、籽棉产量亦随遮阴程度加深显著减少(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挖掘和分析芸薹种抗根肿病基因及基因间的互作关系,为芸薹种抗根肿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白菜自交系‘BJN’为母本,芜菁自交系‘Siloga’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F1。F1单株自交获得由140个单株构成的F2群体,用于遗传图谱构建。95个F2单株及其F3家系用于抗根肿病(CR)性状的QTL定位和上位性互作分析。利用1 214个分子标记和前人开发的与7个CR连锁的22个标记进行亲本间多态性筛选。根据作图群体的多态性标记基因型,采用JoinMap 4.0作图软件构建遗传连锁图谱。以采自甘蓝型油菜栽培地的根肿菌对2个亲本及其95个F2:3家系进行根肿病抗性鉴定。根据F3植株的发病等级,计算F2单株的平均发病指数(DI)。利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2.5软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抗根肿病QTL。利用基于混合线型模型的QTL Network 2.0软件进行互作关系分析。SPSS 18.0.0软件用于分析F2群体中QTL连锁标记的基因型与其相应个体平均DI值间的相关性。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QTL连锁标记的交互作用。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和q检验(SNK)多重比较QTL紧密连锁标记(sau_um026和BrID90197)组合成的9种基因型在根肿病抗性上的差异。【结果】抗病性鉴定表明‘Siloga’对根肿菌表现为抗病,而‘BJN’表现为感病。F2群体中根肿病发病指数呈偏正态分布,表明根肿病抗性表现为由主效基因存在的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利用检测到的261个多态性标记构建出一个包含222个标记和10条连锁群的芸薹种遗传图谱。该图谱总长度为1 152.6 cM,定位了与3个CR连锁的5个标记,覆盖了大白菜参考基因组的88.6%。通过QTL定位共检测到源于‘Siloga’的2个QTL位点,分别位于A3连锁群的主效QTL(qPbBa3.1)和A8连锁群的微效QTL(qPbBa8.1)。qPbBa3.1和qPbBa8.1的贡献率分别为19.02%和7.82%。qPbBa3.1区域内包含有抗根肿病基因CRa或CRb,而qPbBa8.1与Crr1毗邻。此外,检测到qPbBa3.1和qPbBa8.1间的上位性互作,互作效应为加性×加性,贡献率为6.58%。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sau_um026与BrID90197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7.22×10-5),进一步验证了qPbBa3.1和qPbBa8.1间的互作效应。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sau_um026和BrID90197的9种基因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9.45×10-10)。多重比较结果表明,qPbBa3.1为抗病亲本‘Siloga’基因型的个体抗病性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杂合基因型的高于感病亲本‘BJN’基因型,含有qPbBa8.1的个体抗病性得到加强。【结论】芜菁自交系‘Siloga’根肿病抗性受主效qPbBa3.1,微效qPbBa8.1,qPbBa3.1和qPbBa8.1间的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具有诱导植物抵御逆境等多种生理功能的冠菌素的产量,基于传统分批发酵法建立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glycinea Z2-6间歇式流加补料发酵方式,并对补料方法中的起始补料时间、补料体积和补料中的合成前体L-异亮氨酸含量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利用间歇式流加补料发酵方式,于接种后第8天开始每隔24 h补加新鲜GC培养基(含0.75 g/L的L-异亮氨酸和0.3 g/L的丙酮酸钠)1次,每次补料体积占发酵液总体积的2.0%时,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Z2-6的冠菌素产量最大,达241.5 mg/L,较传统分批发酵方式下的产量(152.5 mg/L)提高了58.4%,合成速率达到20.1 mg·L~(-1)·d~(-1)。表明此种补料发酵方式既可以使细菌高效、持续地利用营养物质,又可解除产物的反馈抑制,大幅提高冠菌素产量,最终达到高产目的。  相似文献   
8.
江苏里下河北部地区15个水稻新品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剑波  许美刚  刘泽华  于莎  王宜春 《农技服务》2012,29(5):521-522,524
为筛选适于宝应县生态气候条件和生产水平的高产、优质、多抗主导水稻新品种,引进15个粳稻新品种(系),采用秸秆全量还田机插栽培技术组织大区种植展示试验。结果表明:迟熟中粳宁粳5号、武运粳24、镇稻14、淮稻13和中熟中粳连粳9号、连粳10号等品种有较好的丰产性和适应性,可进一步扩大示范。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宝应县在2011年水稻单产创历史最高纪录的情况,从栽插方式、品种选择、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四个方面阐述了水稻增产的主要技术措施,并从四个方面强化了工作重点的落实情况,提出了今后在提高水稻单产方面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冠菌素(coronatine, COR)是由多种丁香假单胞菌致病变种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是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为了提高菌株冠菌素产量并优化发酵培养条件,将来源于假单胞菌肽聚糖脂蛋白编码基因oprL高效表达组成型启动子PoprL,通过质粒pUCP24/recTE同源重组到丁香假单胞菌DC3000冠菌素合成基因cfl中,得到启动子重组菌株CO,在18和28 ℃培养条件下发酵培养,结果表明,CO菌株在18 ℃培养条件下冠菌素产量是出发菌株DC3000的1.8倍,在28 ℃培养条件下冠菌素产量是出发菌株DC3000的4.1倍。利用启动子替换的方法有效提高了冠菌素的产量,并且改善了高温发酵条件对菌株冠菌素产量的制约影响,为冠菌素的菌种改造和工业化生产应用提供有力支持与借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