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建立和优化了花生疮痂病菌ISSR-PCR反应体系,为研究花生疮痂病菌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提供理论基础。采用正交试验和细调性单因素试验对模板DNA用量、最适引物、引物浓度、Mg~(2+)浓度、Taq酶浓度、d NTPs浓度以及退火温度等影响ISSR反应结果的各因素进行了研究。最优体系中各成分浓度分别为Mg~(2+) 2. 0 mmol/L,dNTPs 0. 2 mmol/L,Taq酶1. 5 U,引物0. 88μmol/L,模板DNA 30~40 ng/25μL;筛选出8条适用于花生疮痂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的ISSR引物。  相似文献   
2.
痂囊腔菌素(Elsinochrome,ESC)是由花生疮痂病菌(Elsino? arachidis)产生的一种具有光敏活性非寄主选择性毒素,是病菌侵染和病斑扩展过程中重要的毒力因子。本文在全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开展了次生代谢相关PKS基因簇挖掘、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ESCB1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基因组含有6条PKS和PKS-NRPS基因簇,ESCB1开放阅读框全长6636 bp。编码长度为2212 aa,分子量为238.84 kDa,理论等电点5.65,亚细胞定位在叶绿体中,是一个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卷曲组成的亲水性蛋白。Q-PCR定量分析表明,ESCB1表达模式与毒素积累趋势基本一致,光照条件下ESCB1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黑暗条件。本研究结果为解析ESC生物合成途径、构建调控网络和阐明花生疮痂病菌致病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