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1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为茶园生态控草提供理论依据,以茶单作茶园为对照,采用5点取样法研究茶-芋间作茶园夏季杂草的种类/群落结构及其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类茶园中主要杂草有20科37种,其中,茶-芋间作茶园有17科24种,杂草科的数目较对照(16科30种)多,但杂草种类数目较对照少。茶-芋间作同时期杂草田间密度和物种丰富度较对照显著降低,最高株防效达92%,夏季6-8月平均株防效为73. 6%;茶-芋间作可改变茶园杂草群落结构,显著降低优势杂草的危害程度。单作茶园的优势杂草为尼泊尔蓼、丛枝蓼、薄叶新耳草、野茼蒿和碎米荠,茶-芋间作茶园优势杂草为野茼蒿、薄叶新耳草、蕺菜、宽叶母草和尼泊尔蓼。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丘陵地区地理气候条件优越,十分适宜秋播油菜生长。近年来,草害成为限制四川省丘陵地区油菜的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油菜蕾薹期是为油菜产量构成因素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杂草导致油菜蕾薹期营养生长受抑制,产量损失严重。本文概述了四川省丘陵地区油菜田杂草发生种类与规律,建议结合四川省丘陵地区的地理与气候特点,加强四川省丘陵地区油菜蕾薹期的农业措施及化学防除环节,为更好地管理油菜蕾薹期田间杂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利用植物的化感作用生态防控油菜田耐旱型杂草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培养皿滤纸法和浸种法,研究天胡荽和酢浆草不同浓度的浸提液(0.0125g/mL、0.025g/mL、0.05g/mL及0.1g/mL)对油菜田马齿苋、鬼针草和早熟禾3种耐旱型杂草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天胡荽浸提液浓度大于0.0125g/mL时对鬼针草种子发芽具有促进作用,对马齿苋和早熟禾种子则具有抑制作用,且对早熟禾的抑制作用大于马齿苋;酢浆草浸提液浓度大于0.05g/mL对3种杂草种子发芽、幼苗根长和茎长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幼苗化感综合效应为负值。高浓度酢浆草浸提液对杂草具有较明显的防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为明确四川盆地冬小麦生产上除草剂减量化与激健混施使用的可行性及应用效果,实现除草剂高效使用及零增长目标.[方法]以川麦104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于2018、2019年在四川绵阳探究除草剂减量与激健混施对麦田杂草防除效果、小麦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除草剂浓度的降低对于猪秧秧、泥胡菜的防治效果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6.
7.
合江县金钗石斛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江县自然条件优越,适宜金钗石斛生长。简述四川省合江县金钗石斛产业发展概况,分析其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提出合江金钗石斛产业发展的建议:要推动合江金钗石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依托合江独特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综合开发,推进石斛产业扶贫,实现产业模式的创新转变和农业效益的提升,努力做响"合江金钗石斛"品牌。  相似文献   
8.
为了寻求适合高山茶园的间作模式,探究不同间作作物对茶园主要叶部病害发生的影响。本文通过田间试验,明确川西北茶园主要叶部病害种类;通过对茶-黄豆、茶-玉米、茶-李树、茶-厚朴间作茶园和单作茶园的病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比较分析不同模式茶园叶部病害发生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川西北高山茶园主要叶部病害为茶饼病、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茶圆赤星病和茶赤叶斑病;4种间作作物中黄豆和玉米是较为理想的间作作物。茶-黄豆间作的茶园茶饼病和茶炭疽病发病率最低,两种病害发病率分别比单作茶园降低了85.12%和74.34%;茶-玉米间作茶园炭疽病发病率比单作茶园降低了49.76%。茶-厚朴间作茶园茶饼病的平均发病率为27.82%,是单作茶园的11.50倍。同时茶-厚朴间作茶园9月份炭疽病的发病率高达51.67%是单作茶园发病率的2.73倍。因此,黄豆和玉米是替代厚朴等林木类较为理想的高山茶园间作作物,间作黄豆可显著降低茶园病害的发生,减轻病害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选用2008—2018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的16个小麦品种,在绵阳通过田间自然诱发,评价小麦抗条锈性,意在选择较抗条锈病小麦品种,为四川小麦生产降低条锈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小麦育种提供优良的种质资源。对小麦几个生育期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川育26、川麦59、川麦67、绵麦51、川育23、西科麦9、绵麦112表现为中抗,绵麦367表现为中感,其他品种均表现为高抗。不同生育期小麦的抗条锈性表现不一致,部分小麦品种的反应型、普遍率、严重度、病情指数存在差异性,且各抗性组分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果表明,川育26、川麦67、川育23、绵麦112、绵麦367抗条锈性减弱,且绵麦367出现感病,已不适合于该地区,其他品种依旧表现出较好抗条锈性,同时生产上及时防治条锈病才能减缓病情加重、减少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