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6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6篇
  21篇
综合类   63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8 毫秒
1.
3%克菌康防治枣黑腐病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枣黑腐病是河南省内黄枣区扁核酸枣果实上的主要病害,近几年生产上多使用甲基托布津、退菌特、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为减少化学防治带来的病原菌产生抗性、果品农药残留和污染环境等问题,笔者自2002~2003年选用新型生物制剂3%克菌康可湿性粉剂对枣黑腐病进行了田间防治药效试验,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许多乡土野生花木在园林绿化中具有独具特色的不可替代作用,近年来已经引起业界人士注意并重视。巨紫荆这一优良的乡土野生花木,目前在我国园林工程应用中,比现今从国外引进的南欧紫荆更具推广应用前景,已经成为园林应用中一颗耀眼新星,开展野生巨紫荆的驯化和繁育适当其时。本文从野生巨紫荆自然分布、适应性、主要园林用途、驯化与繁育技术的圃地规划、采种、育苗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生产实践总结,希冀本尝试工作能给苗木市场及广大苗农带来巨大商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给当今苗木业"寒流"出现期,带来"春"的气息。  相似文献   
3.
草原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众多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国家在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作中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在生态保护进程加快的步伐中,草原鼠害问题日益凸显.鼠害不仅影响草原植物生长,也会引起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次生危害.该文分析了草原鼠害的防治现状及主要危害,并提出了草原鼠害的防治措施,以降低草原鼠害发生率,促进现代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1、症状 烟草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地上部.苗床期染病,始于2片真叶期,先叶片主脉或侧脉上产生病斑,很快病斑沿中脉扩展到叶柄处及茎部形成圆形至椭圆形黑斑,大小0.2~0.3毫米,后向上下扩展成条斑,随之顶芽上有病斑的一面弯曲,同时病株有病一侧叶片凋萎,全株呈"偏枯"状态,严重的全株枯死.剖开病茎从基部到顶芽的维管束内具明显的黑线,近黑线处叶脉变黑发皱,茎外密生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大田期症状类似于苗床期症状.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稻–虾共作模式对涝渍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的土壤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在0~50 cm土层均高于中稻单作模式,其中在25~50 cm土层中土壤AWCD值达到显著差异。0~25 cm土层,相对于中稻单作模式,稻–虾共作模式的土壤微生物群落Mc Intosh指数显著增加,且其微生物对胺类和酸类的利用率显著提高;而25~50 cm土层,稻–虾共作模式的土壤微生物群落Shannon指数和Mc Intosh指数均显著高于中稻单作模式,其土壤微生物对糖类、醇类和酸类的利用率较中稻单作模式显著提高;主成分分析表明对碳源利用主成分起分异作用的碳源为糖类和酸类。稻–虾共作模式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25~50 cm土层显著低于中稻单作模式,其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下降了41.8%和34.8%,0~25 cm土层不同模式的土壤养分无显著差异。由上可知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以及群落功能多样性,尤其对底层土壤的影响尤为显著,但降低了底层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种植于天津滨海的自根苗转AhDREB1基因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P.bolleana)×P.tomentosa)以及种植于沧州盐山的嫁接苗转基因株系进行安全性研究,评估转基因毛白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方法]利用PCR扩增以及电泳技术,对种植在天津滨海和沧州盐山实验田的4年生转基因毛...  相似文献   
7.
稻虾共作模式氮和磷循环特征及平衡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虾共作模式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种新兴的稻田复合种养生态模式,研究稻虾共作系统中氮(N)和磷(P)的循环特征及盈亏状况,对合理调控稻虾共作系统养分循环和平衡,指导系统N和P优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田间试验,采用投入产出法,以中稻单作模式作为对照,研究了稻虾共作模式下N和P的循环特征及平衡状况。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子系统N和P的输出/输入比分别为0.62和0.44,且子系统中N和P以饲料输入最大,占总输入的92.9%和96.4%,以成虾N和P输出最大,分别占总输出的53.3%和59.5%;在目前投入水平下,两种模式土壤子系统中N和P表观平衡均出现盈余,且稻虾共作模式土壤子系统N的盈余量高于中稻单作模式,而P的盈余量则低于中稻单作模式;稻虾共作模式和中稻单作模式的N和P输出/输入比均小于1,且稻虾共作模式的N和P输出/输入比均小于中稻单作模式;稻虾共作模式增加了土壤截存的N和P量,其土壤截存的N和P量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提高49.2 kg·hm-2和9.1 kg·hm-2;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系统N和P表观损失量,其系统N和P表观损失量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提高10.2 kg·hm-2和1.0 kg·hm-2。可见稻虾共作模式降低了N和P输出/输入比,促进了土壤中N和P的累积,但增加了系统N和P表观损失量。  相似文献   
8.
以水稻单作模式为对照,研究了长期稻虾共作模式对不同施氮量下直播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明确2种模式下的最佳施氮量。结果表明,相对于水稻单作模式,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增加16.3%,且主要是通过增加有效穗数来实现的;长期稻虾共作模式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以及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5.3%、7.6%和22.7%;采用线性+平台模型确定在长期稻虾共作模式和水稻单作模式下直播水稻氮肥合理用量分别为102.4 kg/hm~2和139.6 kg/hm~2,长期稻虾共作模式的直播水稻合理施氮量较水稻单作模式降低了26.6%。由此可见,长期稻虾共作模式能够大幅增加水稻产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正中文水族名:黑尾剪刀别名:三线波鱼/剪刀尾波鱼/黑剪刀灯/水晶剪刀英文名:Scissortail Rasbora学名:Rasbora trilineata原产地:马来半岛及印度尼西亚婆罗洲诸岛的淡水流域中外形特征:鲤科中的大型灯鱼,成年黑尾剪刀体长可达12厘米,鱼身略具透明感,可清楚地看到腹腔中银色的脏器包膜。其体色素净,叉形尾  相似文献   
10.
摘要:根据贵州省麻江县桂花的病害发生现状,通过林间调查法和组织分离法对病害进行调研,采用ITS保守序列测序和形态学鉴定的方法对致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病原菌为木樨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osmanthicola)和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其导致的真菌病害分别为桂花叶枯病和炭疽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