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199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正> 二、螨类的抗药性螨类和昆虫的药剂防治及其抗药性发生的机理等,既有很多的共性,同时又有它的特殊性。螨类发生抗性最早的报道,可能是1937年Compton等关于螨类对硒素剂发生抗性的事例。日本最早的报道是1958年柑桔红蜘蛛对八甲磷的抗性。我国在60年代初陆续报道了棉红蜘蛛、山楂红蜘蛛对有机磷,桔全爪螨对三氯杀螨砜的抗性。随着新杀螨剂的开发和广泛应用,国外有关螨类抗药性问题的报道愈来愈多,螨类的抗性问题,也成为生产上十分头痛的问题。 (一)螨类容易产生抗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正> 随着农药工业的发展,杀虫剂种类不断增加,但目前生产上应用的主要品种为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新类型的药剂除少数品种外还没有大量使用。有机磷杀虫剂是一类含磷的有机合成杀虫剂,1936年前后发现了它的生物活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受到各国的广泛重视。有机磷制剂品种繁多,性能千差万别,特点是对害虫毒力强,药效高,有些品种杀虫剂范围很广,具有广谱性;有些品种杀虫范围很窄,具有选择性;有些品种易于分解,残效期很短,适于在果树、蔬菜上使用;有些品种残效期很长,适于防治地下害虫;有些品种具有内吸或渗透作用,使用方便又不易伤害天敌。有机磷杀虫剂的主要缺点是:有些常用品种属剧毒药剂,容易造成人、畜急性中毒,绝大多数品种容易分解失效。  相似文献   
3.
<正> 二、内吸性杀菌剂内吸性杀菌剂是6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能渗透到植物体内或种子胚内,并传导至未施药的部位,具有保护性杀菌剂达不到的效果,且大大降低了施药技术要求,解决了维管束病害难以防治的问题。近十几年来各种不同结构的内吸剂不断发现,解决了无药可防的藻菌病害,性能上出现了上下能传导的药剂。同时,也迅速产生抗药性的问题,致使新农药的开发赶不上抗性发展的速度,从而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经济损失。但是植物防御素的发现与研究完全有希望把杀菌剂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将内吸杀菌剂的代表品种,按化学结构类型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 植物杀菌剂是指一类对真菌或细菌有毒的物质,能杀死真菌孢子、菌丝体或抑制其生长发育。但对植物病毒病害,目前尚无直接防治的药剂。古老的杀菌剂多数是无机药剂,如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至今仍广泛使用。有机杀菌剂始于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有很大发展;除了硫制剂外,有机汞剂也被大量用于水稻稻瘟病的防治,这标志着杀菌剂已进入有机合成为主的时代。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护性杀菌剂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寻求铜、汞杀菌剂的取代品种。因为有机汞的慢性毒性以及铜的资源不足,使杀菌剂必须  相似文献   
5.
6.
<正> 农药的毒性,指农药对人畜及有益生物的危害而言。本文针对农药毒性的有关问题,综述于下。一、农药毒性的类别 (一)毒性的表现与毒剂的定义 1.农药毒性的表现农药几乎都是有毒的,但有大小之别,通称“化学毒剂”。人们在生产和使用农药过程中,往往发生中毒现象。皮肤中毒,引起红肿、发炎、起面疮、发疹子;体内中毒,感到头痛、恶心、腹痛、多汗,重则昏迷、抽搐、呼吸困难,甚至死亡。对于有益生物,如蜜蜂、鱼、蚯蚓、家蚕等,造成大量死亡,这都是农药具有毒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正> 随着农药工业的发展,农药的抗药性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植物病虫产生抗药性以后,不仅使用的浓度、次数大幅度增加,药费成倍提高,而且还加重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对有益生物的危害。1972年美国杀虫剂的药费高达1.66亿美元,其中半数即因抗药性而增支的。我省70年代防治棉花害虫的药费,每亩仅7元左右,现在增加为20—30元。由于防治次数的增加,劳务费用亦大幅度增支,已严重影响农民种棉花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