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8篇
综合类   1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中低产田杂交水稻3414肥效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在昭平县中低产沙泥田上,采用"3414"试验方案,研究了氮、磷、钾不同用量配比对杂交水稻产量、经济性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用量范围内,氮、磷、钾肥对水稻的增产效果排序是:氮肥>钾肥>磷肥,三者配合施用增产效果最显著;最佳施肥量N、P2O5和K2O分别为:150kg/hm2、60kg/hm2和120kg/hm2,比例为1∶0.4∶0.8,此时肥效最佳,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历史等原因,贵州省从江县至今还保持着比较完好的稻田养鱼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为全面认识这一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并为其合理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基础,本文分析了从江县2007年的生态足迹及其构成,总结了传统农业地区的资源消耗特点以及传统农业在区域生态平衡、资源消耗、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从江县居民对食物和住房的需求很高,分别占总需求的45.9%和33.3%,导致从江县耕地和林地生态足迹构成生态足迹的主体部分;相比之下,从江县的化石能源地生态足迹仅占总生态足迹的3.0%,而由林地提供的主要燃料柴薪才是能源生态足迹的主体部分,这与资源消耗较高的工业化地区明显不同.资源的低消耗使得从江县可以维持在生态平衡状态,人均生态盈余为0.058 1 hm2.可见,传统农业通过影响人们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消费模式,不仅对区域的生态平衡维持和文化传承起着重要作用,且对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驱动因素视角的我国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农业旅游在我国各地悄然兴起,逐渐成为农业经营的新形态和旅游发展的生力军.农业旅游的发展对丰富农业产业形态、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展旅游产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评述了国内外农业旅游发展与研究现状,从市场需求、城市化和农村经济结构转型等角度分析了我国农业旅游发展背景,总结了我国农业旅游发展的驱动力类型:区位交通驱动、城市带动、旅游地拉动、自身垄断资源驱动等,基于驱动类型提出了我国农业旅游的对应开发策略:区位交通驱动型——产品开发特色化策略、城市带动型——主题深入化发展策略、旅游地拉动型——联动化发展策略、资源驱动型——品牌化发展策略、综合驱动型——优先发展,以期对我国农业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文以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广西龙脊平安寨为个案,采用田野调查、调查问卷和统计分析方法,通过测算案例地居民对社会文化变化的态度值,探讨了农业文化遗产地类型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开发引起的社会文化变化的感知及其对旅游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旅游开发使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社会文化发生较大变化,且总体上呈正向发展。不同特征居民对社会文化的态度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对变化持积极态度。家庭收入、旅游移民、社会治安、建筑服饰等文化因素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居民对当地未来旅游发展的态度。只要能正确引导、调控和疏导其变化方向,旅游地社会文化变化的负面影响可以减少乃至消除,并促进旅游地更好的发展。论文还针对遗产旅游地的社会文化负面影响,提出了针对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及专业机构、旅游企业及投资商、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社会文化影响调控建议。  相似文献   
5.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路径,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综合评价是因地制宜地提出乡村发展路径的基础。位于城市边缘的传统农耕地区面临路径选择的困境,对这类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的测算和评价,可为地区经济发展、劳动力转移等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以地处成都市郊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四川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为例,对遗产地各镇(街道)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劳动强度指数等进行了定量测算和空间格局评价,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生产条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遗产地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指数总体水平分别为4.03万元·人~(–1)和54.69%; 12个农业镇(街道)之间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指数差异较大。2)各镇(街道)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指数空间格局上均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征;其中,唐元镇农业劳动生产率最高(6.35万元·人~(–1)),郫筒街道最低(1.72万元·人~(–1))。3)各镇(街道)农业劳动参与率与城镇化程度呈空间异质性,农业参与率总体上呈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其中,新民场镇劳动参与率最高(45.57%),红光镇最低(8.46%)。4)各农业生产条件因素中,单位农业产值能耗、单位农用地面积化肥施用量、人均农用地面积和农业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均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前两个因素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大于后两个因素。基于此,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农业发展应从空间差异化、生产现代化和产业多样化等方面着手,发挥城市边缘区在资本、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维持农地轮作模式,保障西北部各镇农业持续生产,加强东南部各镇基础设施和加工业建设。同时鼓励农民开展多种经营拓宽增收渠道,促进该地区的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哈尼梯田传统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之一。随着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哈尼梯田系统的保护受到诸多威胁,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方面。本文以位于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核心区域的红河县甲寅乡原生态保存最好的作夫村和受现代信息影响较大的咪田村为例,基于实地考察和入户问卷调查方式,对该地区的农业种植模式、管理情况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1)作夫村和咪田村的水田种植面积约占一半,作夫村以种植传统水稻为主,咪田村以种植杂交水稻为主。(2)两个村化肥的使用强度属中等偏下水平,这与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冲肥管理有一定的关系;约30%的农户施用有机肥,作物秸秆还田强度较小。(3)作夫村和咪田村农药使用量在正常农业活动范围之内;除草剂的施用差别较大,这与其种植结构有一定的关系,传统种植模式下多样性的生物结构有抑制杂草生长的功能。同时,作夫村劳动力相对充足,人工除草也减少了对除草剂的依赖。哈尼梯田地区存在劳动力流失、传统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增加等问题,需要引起当地管理者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哈尼梯田的保护和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小桐子居群种子表型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小桐子8个居群种子表型进行研究,测量种子长度、宽度、重量等11项形态学指标。种子表型性状,居群间的变异系数c.v.%=10.64~19.33,表型频率分化系数平均Pst=10.02%,表型方差分化系数平均Vst=14.27%,表明小桐子种子表型居群内变异是其变异的主要来源。居群间欧氏距离Q-聚类分析表明,种子表型分化基本与居群间的地理距离远近相关联。11个表型性状间多数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种子长度、宽、厚、周长和种子百粒重为小桐子易测定和重要的表型性状。  相似文献   
8.
2002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提出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概念和动态保护理念,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自此以后,特别是在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下,GIAHS的概念和保护理念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可,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项目试点地的积极探索,不仅使遗产地农业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而且促进了遗产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中国已被列入GIAHS的11个项目点及其保护工作,从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以及文化多样性5个方面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特征,阐述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的生态学思想以及原则,最后从建立监测和评估体系、强化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管理的研究、建立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激励机制、建立农业文化遗产地自我维持和持续发展机制等4个方面,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采用成人素质希望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大学生进行测评,探讨大学生希望水平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希望水平较高,且性别差异显著;大学生希望水平与社会支持以及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和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大学生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和应对方式两个维度对希望水平均有显著的回归效应。  相似文献   
10.
闵庆文  何露 《古今农业》2012,(1):118-120
由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筹)主办,地理资源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承办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文化发展专家座谈会暨GIAHS中国项目专家委员会2011年度工作会议”,于2011年12月22日在中科院地理资源所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