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16篇
农学   13篇
综合类   88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3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水象甲防治扑灭技术的应用与防治效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是我国外来检疫性害虫.由于该虫在我国双季稻区属首次发生,省植保植检站、市政府十分重视,及时组织防治扑灭和发生规律调查研究,如今该虫在温岭市的发生危害已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
利用白芝麻、黑眼豇豆和洋酸浆等3种草本指示植物对从日本引进的8个特早熟温州蜜柑品系,进行温州蜜柑萎缩病毒感染情况的生物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系都受到温州蜜柑萎缩病毒的感染,每个品系均可在2种以上的指示植物上表现典型症状。为此,提出引进日本柑橘繁殖材料应先通过热处理和茎尖微芽嫁接等技术脱毒后再繁殖推广。  相似文献   
3.
青花菜 (Brassica oleracea L., var. italica Plench)又称茎椰菜、意大利芥蓝,俗称西兰花.临海市种植面积近 10 000 hm2,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青花菜出口生产基地.青花菜黑腐病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 (Pam.) Dowson]是青花菜的重要病害,从苗期至结球期都发病,为害叶片和花球,造成减产,使花球失去商品价值.为了揭示青花菜黑腐病的空间分布信息,提高测报与防治水平,笔者于 2003年 10月在该病的盛发期,对其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5.
“优秀”西兰花对N、P、K养分需求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优秀"西兰花对N、P、K养分的需求规律和互作机制,明确最佳施肥方案,充分发挥增效潜力,采用"3414"试验设计对"优秀"西兰花N、P、K养分需求效应进行了田间试验,并探讨了3种肥料间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优秀"西兰花对N、P、K养分单维度需求呈抛物线形变化规律,对N+P+K(M)整体维度需求呈幂次函数变化规律;通过"优秀"西兰花对N、P、K整体维度需求量模型和西兰花栽培测土配方施肥通用结构施用比例分析,认为"优秀"西兰花每667 m^2对N+P+K组合互作最佳需求量为37 kg,即为纯N 18.5 kg、P_2O_5 7.4 kg、K_2O 11.1 kg,低于单维度曲线高点最佳需求量,这是组合交互效应大于个体相加效应所致。应用组合效应最佳方案可获最高理论生产效益,同时可大大减少化肥施用量,尤其较菜农总体习惯施肥量可减少42.19%。这对革新菜农传统施肥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单季稻药剂拌种控制秧苗期白背飞虱传毒能力,进行了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拌种对秧苗素质影响与白背飞虱持续控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药种比1∶120拌种处理对秧苗素质有较明显的促进生长作用,对田间白背飞虱发生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但对控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传毒能力因带毒率低田间难以查到病株,对控制传毒能力有待进一步试验。  相似文献   
7.
余继华 《植物检疫》1991,5(6):452-452
浙江黄岩素以密桔之乡著称,在柑桔收获季节,有大量的鲜桔销往外地。1989年下半年开始,部分省(市)的鲜果,没有检疫证书的均作违章调动而受到查处。在这种情况下,我市从事桔果运销的单位和个人,纷纷主动上门要求对他们的桔果进行调运检疫,并为共出具植物检疫证  相似文献   
8.
自90年代以来,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本地发病面积不断扩大,为害逐年加重,据统计1999年,全台州地区发病面积已达到1.33万hm2。其中以连作晚稻发病最重,一般发病田块丛发病率为10%~30%,严重的达30%~80%,最重的田丘丛发病率达95%以上。业已成为当前威胁我市水稻生产的一种灾变性病害。该病是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传毒所致,在目前生产上尚未抗病免疫良种与有效治疗病毒病药剂可提供的状况下,治虫防病成了防治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主要手段,但治虫防病的效果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尽人意。笔者认为要取得理想的效果,首先应搞清传毒昆虫灰飞虱在本地的发生规律及侵染特性,其次是了解水稻的主要感染期,并依此来制订防治方法。本文是根据我们近几年来在台州临海市病区基点开展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实践的成功经验。对该病治虫防病策略的报道。 1 传毒昆虫灰飞虱的发生时期   根据我们室内饲养和田间调查,灰飞虱在本地一年发生6代,各代发生盛期是:越冬代成虫在3月上、中旬;第1代若虫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成虫在5月中,下旬;第2代若虫在6月上、中旬,成虫在6月中、下旬;第3代若虫在7月上、中旬,成虫在7月中、下旬;第4代若虫在8月上旬,成虫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5代若虫在9月上、中旬,成虫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第6代(越冬)若虫在10月中、下旬,2代后各代发生期相互重叠。  相似文献   
9.
稻田鼠类种群动态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汪恩国 《植物保护》1992,18(2):38-39
  相似文献   
10.
二化螟是我市水稻主要害虫,近年来常用有机磷农药对其防效普遍较差,加大药量也达不到控制目的。1992年对新农药杀虫单防治螟虫进行了田间试验,并开展大面积示范,取得了良好效果。 供试药剂: 80%杀虫单粉剂(海盐农药厂生产),50%甲基1605乳剂(市售),50%甲胺磷乳剂(市售)。 在一代二化螟一、二龄幼虫高峰期(5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