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畜牧兽医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2年12月-2013年11月,采用样线调查和样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合肥市董铺水库及其临近区域不同生境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4目31科87种,其中国家Ⅱ级保护鸟类1种、安徽省地方重点保护鸟类25种;古北界鸟类45种(占51.7%),东洋种25种(占28.7%),广布种17种(占19.5%);留鸟33种(占37.9%),夏候鸟19种(占21.8%),冬候鸟21种(占24.1%),旅鸟14种(占16.1%)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最大生境为水库周围灌丛、树林;而指数最小者为大面积水域。  相似文献   
2.
2011年7月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高港镇观察到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成体1只,并救护雌性幼鸟1只;2012年1月在合肥市长丰县双墩镇发现松雀鹰1只;2012年2月在合肥市大蜀山观察到松雀鹰1只,并拍摄到照片。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证实,松雀鹰为安徽省鸟类分布新记录。安徽省发现松雀鹰的繁殖与越冬活动,对研究其地理分布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3.
郑鹤鸣  虞磊  侯银续  许宝奎  梁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911-10913
2011年夏季通过对位于大别山腹地小岐岭两侧的安徽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北桃花冲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蝶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样地的蝶类多样性及均匀性明显高于非保护区样地。  相似文献   
4.
游牧于城市中的流浪猫流浪狗正在成为一个困扰人们的问题,了解和掌握各个季节和环境中流浪动物的数量、分布与行为是开展流浪动物保护工作的基础和前提.2009年3月17~30日,在合肥市区的主要街道、居民区、垃圾场和公园、学校等环境,进行了流浪猫、流浪狗的春季调查和行为观察.结果表明,春季合肥市区流浪猫的密度为1.204 5只/km2,流浪狗的密度0.812 3只/km2.春季流浪猫主要选择在居民区和学校栖息,大多数流浪狗选择在街道和社区巷道上活动.春季流浪猫的主要行为是觅食与休息.春季流浪猫休息行为的时间分配是26.81%,觅食是15.95%,觅食活动(觅食、走动、跑动和观望)是55.09%,安全防护(警戒、威吓、叫吠和逃逸)是15.12%.春季流浪狗全天行为时间分配中,休息占23.89%,觅食占15.29%,觅食活动占58.61%,安全防护占4.93%;春季流浪狗1 d有3次觅食高峰.  相似文献   
5.
2011年5月7日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察到2只灰脸鵟鹰(Butastur indicus);2012年3月25日在合肥大蜀山风景区(117°9.948'E,31°51.037'N)观察到8只灰脸鵟鹰迁徙停歇;2013年5月11日上午10:00在大蜀山再次观察到1只灰脸鵟鹰迁徒停歇;2012年3月26日在合肥市蜀山湖和2013年4月10日在肥西县紫蓬山也分别观察到2只灰脸鵟鹰迁徒飞翔。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证实灰脸鵟鹰为安徽省鸟类分布新记录。安徽省发现灰脸鵟鹰的迁徙停歇,对于研究其地理分布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6.
合肥市夏季流浪猫流浪狗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中日益增多的流浪猫狗正在成为一个困扰人们的问题。2008年7月10~18日,在合肥市区的主要街道、居民区、垃圾场和火车道等区域,进行了流浪猫狗的本底调查。结果表明合肥市区流浪猫狗的平均密度1.2646R/km^2,约1060只。其中流浪狗的密度0.4059R/km^2,约340只;流浪猫的密度0.8587只/km^2,数量约720只。流浪猫主要选择在居民区和学校栖息,流浪狗主要在街道和社区巷道上活动。  相似文献   
7.
2005年5月,在安徽省灵璧县灵西运河(117.460327E,33.771728N)救护白鹈鹕2只;2010年10月,在安庆市石门湖(116.973839E,30.535947N)观察到白鹈鹕2只,并拍摄到照片;同年11月在池州市升金湖(117.004395E,30.33288N)观察到白鹈鹕2只。经查阅文献资料核实,该乌为安徽省鸟类分布新纪录。  相似文献   
8.
侯银续  金磊  虞磊  张保卫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054+16076
2011年11月在安徽省合肥市蜀山湖水库(117.195 625 E,31.888 053 N)观察到白额鹱(Calonectris leucomelas)1只,并拍摄到照片。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证实白额鹱为安徽省鸟类分布新记录。在安徽发现白额鹱对于研究其地理分布和迁徙通道等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陈  侯银续  周立志 《中国鸟类》2013,4(2):161-169
环境因素会影响到动物行为的表达。圈养环境和野生环境相比,活动空间小、种群密度高,且人为干扰强度大。动物在圈养环境下往往表现出较多的刚性行为而丧失许多弹性的行为,并出现一些刻板行为,这可能导致动物在圈养条件下繁殖失败或存活率较低,还会影响到以后将其再引入到野外环境下的成功率。为了了解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在圈养环境下的现状,以及影响圈养个体的受胁因素,我们于2005年10月至2006年9月,在合肥野生动物园,对环境因子、人为干扰和自身繁殖周期等因素与行为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通过瞬间扫描取样法采集行为数据。结果表明:繁殖多代组(组 1),繁殖一代组(组 2)和非繁殖组(组 3)相比,维持行为(觅食和运动)的比例没有变化,但是弹性行为(防御、理羽及繁殖)的比例在 3 组之间存在差异。相对于繁殖组,非繁殖组呈现出较少的弹性行为。同时,由于不同季节环境温度、人为干扰、日照时间的变化,使得不同行为的时间分配也随之发生变化。通过对东方白鹳在半圈养条件下行为时间分配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希望能为这一濒危物种未来的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2009年9月26日,笔者首次发现并救助1只来自蚌埠市怀远县的宝兴歌鸫(Turdus mupinensis)。2012年5月26日、6月2日、16日、22日、23日和2012年12月8日,相继在淮北市相山公园6次观察并拍摄到宝兴歌鸫1只,2013年6月22日和29日再次在同一地点观测到宝兴歌鸫1只。2012年10月19日在合肥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区观察并拍摄到宝兴歌鸫1只。2013年11月6日协助市民在合肥市经开区住宅区救助1只受伤的宝兴歌鸫。2013年3月31日上午在六安市金寨县天堂寨也观察并拍摄到宝兴歌鸫1只。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证实,宝兴歌鸫为安徽省鸟类分布新记录。安徽发现宝兴歌鸫,对研究其地理分布和扩散趋势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