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7篇
  201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俞为洁 《农业考古》2007,(4):194-198
有毒植物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部分,最初它只是人类的“敌人”,但一代代的生命代价,终于使人类在人、毒关系中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不仅积累了大量辨别有毒植物的知识,而且开始在食用、渔猎(用于箭毒和毒鱼料)、医药和宗教(用作迷幻剂,主要集中在大麻和毒蕈类)等领域利用有毒植物。限于篇幅,本文只涉及食用方面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河姆渡遗址稻的硅酸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植物硅酸体分析技术,对河姆渡遗址的稻谷堆积物和土壤中的水稻叶片运动细胞硅酸体进行了观察调查,以冀从细胞形成角度了解河姆渡稻谷的种属,结果表明,河姆渡址稻叶片运动细胞硅酸体以β型为主,占73.8%;a型次之,占22.1%;中间型占4.1%平均尖度0.85,背离系数1,是一个以粳型为主的栽培稻群体,其生物学性状与现代的热带粳稻有相仅之处。  相似文献   
3.
大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水稻(O.sativaL.)硅酸体形状特征及其稻种演变初探浙江农业大学郑云飞日本宫崎大学藤原宏志浙江农业大学游修龄浙江省博物馆俞为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斌苏州市博物馆丁金龙日本宫崎大学王才林,宇田津彻朗引言植物,尤其是禾本科植物...  相似文献   
4.
天目山是浙江最早出现茶事活动的地方之一,起于汉晋,名显唐宋明清,然现代之天目山茶业却远不符其历史之地位。主要原因是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特色定位不准。为此本文提出四个建议:建议以"天目茶"为总名,下括天目青顶、天目龙井等品牌,主打"云雾"和"野茶"概念,着重开发道教养身茶,并尝试性地恢复以天目盏为特色的宋元佛寺茶宴。  相似文献   
5.
河姆渡遗址1973年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六、七千年。遗址出土有菱角遗存,另外孢粉分析也表明遗址中有菱。有同志就此推测:“河姆渡人除种植水稻外,还可能种植葫芦、菱角等作物”。菱在河姆渡时期是否已栽培,颇值怀疑。河姆渡菱角遗存(图1)及花粉出土于遗址的第四文化层,距今约6570—6900年以前。遗存未炭化,但已  相似文献   
6.
北宋苏轼在《东坡杂记》中记载了一则他自己的实践经验:“吾有一法,常自珍之,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烦腻即去而脾胃不知。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浸漱之,乃消缩,不觉脱去,不烦刺挑也,而齿便漱濯,缘此渐坚密,囊病自己,然卒用中下茶。”这只是他自己的一种经验,其中却包含了许多科学道理。其一:古时没有牙刷牙膏,因此牙病和口臭一直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早期主要靠勤漱口,口含丁香等办法洁齿除臭。例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记载:“一切肉,惟须煮烂停冷食之,食毕,当嗽口数过,令人牙齿不  相似文献   
7.
再论河姆渡五叶纹植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俞为洁 《农业考古》2004,(3):163-165,178
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二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块刻绘有五叶纹植物图案的马鞍形陶块。1987年,卫斯首先发文,认为这个五叶纹图案“应为蔬菜之象征,称其为‘五叶纹’陶块,不如称其为‘五菜叶’陶块更合适。”1991年笔者在《农业考古》上发表了《浅谈河姆渡盆栽五叶纹植物》一文,认为应为万年青。  相似文献   
8.
俞为洁 《农业考古》2006,(1):103-105
1991年,我曾在《农业考古》上发表了《试论河姆渡盆栽五叶纹植物》一文,认为五叶纹植物的原型应是万年青。2004年又在《农业考古》上发表了《再论河姆渡五叶纹植物》(下简称《再论》)一文,认为五叶纹陶块应是河姆渡人屋脊上的一种饰件。由于《再论》文短言简,心有未尽之意,今不揣浅陋,以“三论”为题续之。从1988年到2003年,我一直在浙江省博物馆工作,主要研究浙江的史前文化并进行相关的陈列展示。河姆渡遗址是浙江史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经常要进行各种形式的展览。五叶纹陶块是河姆渡遗址最重要的出土文物之一,又非常好看,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9.
瓜与甜瓜     
俞为洁 《农业考古》1990,(1):283-284
先秦文献中往往用一单音词“瓜”。例如《管子》一书记载:“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之富也”《诗经》言:“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七月食瓜”,《夏小正》则有“五月乃瓜”、“八月剥瓜”的记载。由《管子》一书看,此“瓜”字应是泛指瓜类,但《诗经》和《夏小正》所记之“瓜”是泛指瓜类还是特指某一种瓜,就当审慎思之。从《诗经》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和《夏小正》:“八月剥瓜”二条材料看,这种“瓜”是在八月收摘腌藏的。在西汉之前,中国食用瓜类中能腌菹的瓜有可能  相似文献   
10.
赤米考     
俞为洁 《农业考古》2005,(1):46-49,58
‘The red rice grain‘ recorded in the Chinese ancient books is neither a kind of good rice variety nor old rice grain or rotten rice grain, they are some rice varieties which have red-color grains and poor tas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