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早稻再生稻-莴苣粮经高效栽培模式在永安市已示范推广5年,该种植模式的早稻再生稻具有省工、省地、节本、避蚊、避寒、高产的优点,并且早稻再生稻比两季稻生育期缩短59d,特别是再生稻比晚稻提早26d,为冬季种植飞桥莴苣提供了条件。5年来永安市早稻再生稻一莴苣栽培模式累计推广4000hm^2,早稻再生稻平均产量15.3t/hm^2,莴苣(飞桥莴苣)平均产量47t/hm^2,平均产值7.3万形hm^2,纯收入5.04万形hm^2。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低桩机割再生稻生育特性和氮肥施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机械收割的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观察再生分蘖生育特性,设置氮肥施用期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头季高桩手割,再生季主体分蘖为倒2、3节位分蘖,总叶数少,无独立根系,早育早熟;头季低桩机割,再生季主体分蘖为倒4、5节位分蘖,总叶数多,有独立根系,机割后7~10d开始在前出叶节萌发节根和子蘖,9~12d分化1次枝梗,抽穗、成熟期比头季高桩手割田推迟15d左右。在头季机收后早施重施氮肥,能有效促进再生分蘖根芽萌发和枝梗颖花分化,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3.
低桩机割再生稻氮肥施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适应再生稻头季低桩机割条件下再生季分蘖生育特性的变化,设置再生季不同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再生季分蘖消长、产量及其构成,研究了再生季氮肥施用技术。结果表明,再生季经济施氮量为180 kg/hm2,采用早施促蘖肥,中期分次施用穗肥和粒肥的方法,可以有效促进有效分蘖的萌发及其穗粒发育,显著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我们选用永安市地方优质茎用莴苣"飞桥一号"进行示范栽培,用基肥重施和追肥深施的技术代特传统的面肥多次浇施技术,达到省工、省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2011年,按照农业部和福建省、三明市的要求,永安以稳定种粮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粮食总量、提高种粮效益为目标,狠抓技术服务,不断创新、集成、组装高产栽培技术,水稻高产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6.
俞道标 《福建农业》2005,(10):23-23
“飞桥莴苣1号”是永安市的特色蔬菜品种,2003年4月通过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2004年全市播种面积2300公顷,平均亩产2500公斤,总产87500吨,已成为我市冬春季节南菜北运的主要蔬菜。一、培育壮苗1.播种期:秋莴苣8月中旬至9月下旬播种,春莴苣11月中旬至12月下旬播种。2.播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新品种——紫花851,生长期100天左右(出苗后至成熟),与克新3号相近。株型直立,株高42厘米,叶片绿色,茎绿带褐色。平均单株结薯6个,大、中薯率72%,薯块大而整齐,结薯集中。薯块扁圆型,薯皮黄色、光滑,薯肉淡黄色,芽眼较浅,商品性好。现场田间观察未发现晚疫病、病毒病。平均鲜薯亩产1873.2公斤,比对照种克新3号增产12.9%。现将该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永安黄椒是从地方品种中系统选育的尖椒类品种,株高54~75cm,株幅60~75cm,分枝性强;茎较直立,茎粗0.8~1.3cm;叶片卵圆形;花单生,始花节位13~15节;果圆锥形,果尖向下,果长5.6~11.2cm,横径1.5~2.0cm,单果重5—12g,青熟果绿色,老熟果桔黄色,果皮光滑有光泽,果辣具香味;  相似文献   
9.
飞桥莴苣一号是从永安市飞桥村农户种植的地方莴苣品种中选育而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莴苣品种,近年来,发展迅速,种植面积从2005年的2660hm^2发展到2008年的5330hm^2,成为永安市冬季农业综合开发主导产业之一,产品远销上海、广东、深圳、厦门、江苏等各大城市。但随着市场准入机制的运行,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消费观念的转变,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已势在必行,永安莴苣产业想做强做大,必须生产出无公害质量安全的产品,才能在各大中城市占有市场。永安市多家生产基地也在逐步推进无公害莴苣栽培技术,并申报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证,通过无公害莴苣生产基地认证面积将达到413.73hm^2,总产20800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