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1984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1.
本文通过对二年生白花草木樨留茬地抽行种玉米套马铃薯试验研究和套种其它秋作物比较及测定分析,初步解决了小麦套种草木樨的当年保苗技术问题;又对留茬草木樨种玉米套马铃薯对光照、地温等利用状况及产量的分析,客观地评价其生产价值,并拟订出留茬草木樨种玉米套马铃薯的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
春小麦及以春小麦地为主体的套种形式,在河西平川灌区有着广泛的适应性。通过对武威县五十年代至今小麦生产概况的分析,认为春小麦亩产在700—900斤的地,应在2—3年轮作倒茬一次,并在平川灌区选用陇春8号和9号、155—12、张春9号、武春1号、甘麦8号、甘麦39号、晋2148等;播种方式应改撒播为20+10cm宽窄行或15cm等行距条播。小麦地套马铃薯,应每隔1公尺起一小埂,高20cm,宽25cm,埂上亦播小麦,待出苗后,再点播马铃筹。小麦地套种大豆,应采用小麦播种2尺宽,留0.5尺空行或采用20+10cm宽窄行播种。小麦套种草木樨,最好采用20+10cm宽窄行播种。在施肥、浇水等方面都应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河西灌区海拔一千七百米以下的地区进一步高产的问题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中熟品种京早七号、玉米宽窄行种植、宽行中间作矮杆、直立、早熟的大豆,能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光合产量高,生产成本低,经济收益大,有发展前途。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在甘肃河西走廊采用三年三区轮作制种植制度,结果表明,三年三区轮作制比原有种植制度粮食单产和总产分别增加30.73%和26.74%,亩产值增加40.03%,光能利用率由原来的0.3369提高到0.5407,相对提高60.5%,能量产投比由原来的1.7170提高到1.9444(经济产量产投比)。  相似文献   
5.
两年试验的结果表明,玉米马铃薯间作田的每亩产量,比单种玉米或单种马铃薯的产量增加20%以上.玉米是喜光、喜温的高杆作物,而马铃薯是喜凉爽、耐荫的矮杆作物.在玉米宽行内间作马铃薯,两者都能生长发育良好.玉米马铃薯间作地上的玉米密度,由3068株/亩逐渐增加至4669株/亩,每亩玉米产量从340公斤/亩递增至452.5公斤/亩。因而,我们可以适当增加密度来提高玉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