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综合类   1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用扫描电镜(S-450)对大麦属、燕麦属、黑麦属、小麦属以及该属内十一个种的花粉形态及绒毡层上星状小体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麦类作物花粉多为近球形,直径约为30-55微米。具单孔(远极孔),孔为圆形,具明显的孔环,孔的周围有不同程度的环状加厚,形成孔垣,致使萌发孔呈现不同程度的外凸。具有孔盖,花粉表面为细颗粒状。麦类作物的花粉形态属间差异明显。四属间绒毡层上星状小体分布密度及其形态差异显著,是一个较稳定的性状,可以用于分类检定。小麦属内各个种之间花粉形态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利用不同灌浆特性的 3个小麦品种 (系 )为材料 ,研究了小麦颖果合点细胞的超微结构与灌浆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 ,合点细胞液泡中沉积的脂类和多糖对籽粒灌浆过程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合点细胞内壁上脂类和木栓质积累的多少、出现的时间与灌浆进程、灌浆结束时间有直接关系。灌浆速率大小与品种特性有关。大粒型品种 (系 )鄂恩 1号和 95A 10的合点细胞内壁脂类和木栓质出现迟 ,数量少 ;而小粒型品种华麦 8号出现早 ,数量多。颖果发育慢和灌浆速率小是 95A 10籽粒不饱满的主要原因。合点细胞主要以质外体和共质体并存的方式运输养分 ,开花后 2 4d以共质体运输方式为主。  相似文献   
3.
外源激素乙烯和ABA(脱落酸)可影响小麦胚乳细胞DNA片段化和子粒灌浆。结果表明延缓或减弱小麦胚乳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并不能延长胚乳细胞发育期,提高粒重和产量。  相似文献   
4.
用剥离粉壁的新技术,以扫描电镜观察了禾本等10科30种被子植物的花粉。此法能简单快速获得粉壁的断面、基粒棒的立体结构;能剥离花粉壁的各个层次。可见粉壁各个层次的内外两个侧面上的细微结构;能清楚地暴露花粉萌发孔的多层镶嵌结构。经香港终端国际联机检索,1965年至1985年国际文献中尚无此种观察技术,上述观察结果前人也未曾描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棉属(Gossypium)16个棉种的花粉形态和结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棉属花粉为近圆球形大孢粉。不同棉种花粉粒直径大小与染色体倍数性无相关关系;花粉上萌发孔的数目与染色体的倍数性和花粉粒直径大小均无相关。16个棉种花粉萌发孔的NPC系统有765和764两种。除索马里棉无孔盖外,其他棉种均有孔盖。各棉种花粉璧的层次和结构无明显差异,由此可从孢粉学角度进一步证明棉属单元发生的学说。将各棉种孢粉的形态和结构相比较,B、C、E、G等4个染色体组相似程度高,可说明这些染色体组之间关系较密切。  相似文献   
6.
玉米花粉剥离扫描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层层剥离玉米花粉的新技术,以扫描电镜(S—450)观察。玉米花粉为近球形,直径约为80—85微米,表面为细颗粒状,萌发孔为单孔(远极孔),具孔缘,孔盖,孔环,粉壁外壁层可分为复盖层、柱状层、基足层和外壁第二内层。粉壁内壁层仅为一层。外壁第二内层外侧面为更细的颗粒状,萌发孔具有较薄的孔缘和孔环(围绕萌发孔中央凸起的一道环状间隙),外壁第二内层内侧面光滑,萌发孔具有很薄的内孔缘。内壁的外侧面是光滑的细片状结构。  相似文献   
7.
用扫描电镜及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品质不同的水稻品种的淀粉粒形态.优质品种无垩白,其胚乳细胞的淀粉粒只有1种形状,为大小一致的多面体,排列致密;劣质品种具垩白,其淀粉粒有2种形状,非垩白处淀粉粒为大小一致的多面体,排列紧密,垩白处淀粉粒棱角不明显或呈圆球形,大小参差不齐,排列疏松,受压力可见单个淀粉粒和小球形颗粒.用稀碱液处理能将稻米淀粉2种主要组成成分——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分离开,直链淀粉的沉析物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呈菊花状;支链淀粉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仍为多面体晶体结构,与未处理前的淀粉粒无明显差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现出清晰的生长环.  相似文献   
8.
水稻胚乳发育中ATP酶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和功能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磷酸铅沉淀技术 ,对水稻 (OryzasativaL .)胚乳发育中ATP酶进行了超微细胞化学定位研究。结果表明 ,在胚乳游离核期和细胞化期 ,胚囊壁、细胞核和质膜上有ATP酶活性分布。在生长分化期的早期 ,ATP酶主要定位于胚乳细胞质膜上。在灌浆高峰期 ,糊粉层细胞的质膜、胞间隙和胞间连丝上有显著的ATP酶活性 ;亚糊粉层间的质膜上ATP酶活性较高 ;淀粉胚乳细胞的质膜、衰退的细胞核上有ATP酶活性分布 ;胚乳细胞的液泡、蛋白体周围分布有ATP酶。综合观察结果 ,认为ATP酶主要参与胚乳对物质的吸收和贮藏蛋白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9.
水稻淀粉胚乳细胞发育期间程序性死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水稻淀粉胚乳细胞核在发育期间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伴随淀粉胚乳发育进程,其细胞核呈现染色质凝聚这一程序性细胞死亡(PCD)的典型特征。水稻胚乳细胞还出现核变形、核膜破裂、核基质进入胞质乃至核降解形成核残体的现象,细胞核从变形到解体是以一种有序的方式进行,证实水稻淀粉胚乳的细胞死亡是程序性细胞死亡。EVANS BLUE染色结果表明,水稻淀粉胚乳细胞死亡顺序是由胚乳中部向四周扩展。随发育进程,水稻胚乳中的超氧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持续下降。对水稻淀粉胚乳中的DNA进行  相似文献   
10.
在植物叶上有气孔器,这是众所周知的,在植物花冠、花萼上也有气孔器,但在花药上是否有气孔器,尚未见研究报道。我们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禾本科(Gramineae)、豆科(Leguminosae)、锦葵科(Malva-ceae)、蔷薇科(Rosaceae)、旋花科(Convolvul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伞形科(Umbolliferae)、杜鹃科(Eriaceae)等二十余种植物的花药表面纹饰,发现花药上均有气孔器。这些气孔器常常分布在花药的某一特殊位置,往往不容易观察到。如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大麦(Hordeum vulgare L.),只着生在花药纵沟的两侧,呈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