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6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N5088S是一个实用性好的粳型光敏核不育系,在长光周期条件下的不育临界温度较低,不育性稳定,不育期长(30天左右),制种的风险性小;在短光周期条件下可育的临界温度较高,育性转换明显,繁殖产量高。N5088S开花习性好,柱头外露率高,易于制种。其配合力较强,先后与R9—1、R187、1514等配制的粳杂组合,1993年示范8万余亩,平均亩产427~590kg,均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N5088S投入生产将促使两系杂交粳稻进入大面积生产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3.
两系杂交粳稻恢复系R187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自然变异选择育成的实用性两系杂交粳稻复系R187,1992-1996年粳型光敏核不育系N5088S、7001S配组600hm^2以上,杂种试种、示范3700hm^2以上,成为我省应用于生产面积最大的两系杂交粳稻恢复系。  相似文献   
4.
粳型光敏核不育系选育与应用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0年以农垦58S为光敏核不育基因供体,与国内外粳稻品种(系)杂交,经多代连续选择,育成一批具有不育性稳定、育性转换明显、开花习性好、易繁殖制种、抗病性较强、配组优势明显的模型光敏核不育系。用其配制的组合N5047S/R9-1和N5088S/R9-1等,1992年示范面积达3万余亩,并获得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5.
粳型两系杂交水稻恢复系的选育与应用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杂交、辐射诱变、自然变异选择等手段培育出了R9-1、R1831、R187等有实用价值的粳型两系杂交稻恢复系,1992-1993年用R9-1、R187、R183等与粳型光敏核不育系N5088S、7001S制种333、3hm^2,示范10000hm^2左右,成为我省首批应用于生产的粳型两系法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6.
粳型光敏核不育系N5088S选育与应用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8.
1980~1984年以“HPGMR”农垦585为光敏不育基因供体,与国内、外34个粳稻品种(系)杂交,共获得155份不育材料.1985年在可育阶段种植试验结果表明,粳型光敏核不育系可育性恢复的程度除受光照长度制约外,(在敏感期,光照长度<13.75小时诱导可育).还与播期、抽穗期、转育亲本密切相关.同时,通过对供试材料生物学性状和农艺性状的观察,对不育期与可育期相关性及内在联系的了解,可提高粳型光敏核不育系的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N5088S/R 9—1是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的两系杂交晚粳新组合,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其母本N50885经中国水稻研究所光温反应鉴定,属典型的光敏型核不育系,不育性稳定,育性转换明显。M5088S/R 9-1于1988年开始在湖北省作双季晚稻试种,表现高产、抗病、熟期适宜和适应性广。1989~1990年在湖北省农牧厅组织的两系杂交晚粳组合比较试验中,两年均居参试新组合首位,产量与杂交晚釉相当,比鄂宜105显著增产”。1988—1990年在生产上试种示范,亩产45O—500公斤,比鄂宜105增产15%以上。该组合繁殖制种符合商品化生产的要求,预计今后几年在湖北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