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试验于1982—1983年对中国春小麦(2n=42)×苏联球茎大麦(2n=28)属间杂种B_1F_3代2000余个单株的植株性状、生育状况、育性和染色体数目进行了观察;B_1F_3代杂种植株明显地分离为Ⅳ类: 第Ⅰ类:株型紧凑。叶深绿色。分蘖数10~30个。茎的高矮和粗细、穗型、芒型和叶型等植株性状均有分离。抽穗、成熟较早。以染色体数43~45条的细胞为多。 第Ⅱ类:株型较紧凑。叶绿色。分蘖数15~20个。茎秆尚粗壮。抽穗、成熟均迟。以染色体数43~48条的细胞为多。 第Ⅲ类:植株矮,茎秆细。苗期叶片有黄色斑点,抽穗后严重早衰,不久大多数植株即行枯死。以染色体数49~53条的细胞为多。 第Ⅳ类:株型较紧凑,茎秆尚粗壮。叶色在抽穗前尚属正常,抽穗后有早衰观象。以染色体数在54~56条的细胞为多。 Ⅳ类植株的结实性在株系内虽有分离,但明显地以Ⅰ类育性为高,多在50%以上;Ⅱ类为10~50%;Ⅳ类为10~30%;而以Ⅲ类育性最低,均在20%以下。 4种植株类型的染色体均处于排除过程,都是不稳定的非整倍体。必须在后代不断地选择,才有可能获得小麦异附加系和八倍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