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园艺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
目的 明确低O2/高CO2对玉露香梨贮藏期保绿效果及品质维持的效果,为生产上延长‘玉露香’梨贮藏寿命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 分别将商业成熟的‘玉露香’梨进行1.0 μL·L-1 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处理,1% O2、3% CO2气调(controlled atmosphere,CA)贮藏以及1.0 μL·L-1 1-MCP结合1% O2、3% CO2气调贮藏,以普通冷藏为对照,分别于贮藏210和240 d及货架7 d时,测定果皮颜色、叶绿素含量、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抗坏血酸等果实外观和内在品质指标,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果实乙醇、乙醛含量以及乙烯释放量和呼吸强度,调查并计算果柄、果心褐变指数。结果 与普通冷藏相比,1-MCP、CA以及CA+1-MCP均可使‘玉露香’梨果实外观保持较好的绿色,有效减轻果面油腻化程度,在冷藏240 d及240+7 d货架时,CA+1-MCP对果皮绿色维持及油腻化控制效果更明显。1-MCP和CA均可抑制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的下降,CA可抑制果心和果柄褐变,但CA降低了果实抗坏血酸含量,CA+1-MCP减缓了CA对果实抗坏血酸的破坏作用。CA+1-MCP对乙醇和乙醛的抑制作用在贮藏240 d时效果更明显,且20 mg·L-1的乙醇含量在‘玉露香’梨耐受阈值以下。CA+1-MCP和1-MCP对果实乙烯释放量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240 d时,CA+1-MCP和CA对果实呼吸强度的抑制效果好于1-MCP。结论 ‘玉露香’梨较耐低O2和高CO2,CA+1-MCP对‘玉露香’梨的保鲜效果体现在210 d以后。因此,冷藏期在210 d以内,采用1.0 μL·L-1的1-MCP处理;而冷藏期210 d以上,则需1% O2、3% CO2的低O2/高CO2的CA结合1.0 μL·L-1的1-MCP处理,可保持果实较好的外观和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不同厚度的保鲜袋自发气调包装对‘新梨7号’采后生理和贮藏品质的影响。【方法】将‘新梨7号’分别采用厚度为0.02、0.03、0.04和0.05 mm的PE袋扎口处理形成自发气调环境,于温度(0±0.5)℃、相对湿度90%~95%条件下贮藏,并以0.02 mm PE袋不扎口为对照处理,定期测定各处理相关指标,并统计果实腐烂率、果柄保鲜指数。【结果】不同厚度保鲜袋内气体成分在第30天时达到平衡,气调能力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0.05 mm>0.04 mm>0.03 mm>0.02 mm PE袋,采用上述包装进行自发气调处理均能够抑制果皮h°值、Fm、Fv和Fv/Fm的下降;果柄保鲜指数随保鲜袋厚度增加显著升高,果实腐烂率显著低于对照;显著降低果实维生素C含量,冷藏后期货架期间各处理果实硬度、可滴定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各处理乙醛含量极低,乙醇检测不出。【结论】‘新梨7号’为较耐CO2且极不易发生褐变的梨果品种。筛选出适合‘新梨7号’自发气调包装袋为0.03 mm PE袋,可有效保持果面绿色,降低果实腐烂率但显著降低维生素C含量。  相似文献   
3.
对近年来新发现的梨阿太菌果腐病菌(Athelia bombacina)的生物学特性及寄主范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佳条件为PDA培养基,温度25 ℃,pH 7,暗处理有利于菌丝生长,菌丝致死温度为54 ℃,10 min;担孢子最佳萌发温度为20 ℃,pH 6,最佳碳源为葡萄糖,光照对孢子萌发影响不明显,担孢子致死温度为52 ℃,10 min。该菌产孢的培养基配方为燕麦15 g、琼脂15 g、葡萄糖10 g、甘氨酸2 g、CaCO3 0.5 g、NaCl 2 g、水1 000 mL,pH 6。相对湿度95%以上,光暗交替及低温诱导均有利于产孢。离体果实接种的寄主范围测定结果表明,A. bombacina除侵染梨果实外,还可侵染苹果、草莓、樱桃、油桃、杏和枣等果实,但不侵染蓝莓、葡萄、橙和猕猴桃等果实,对山楂、橘和柚果实的侵染能力较弱,且对橘和柚的侵染仅限于果皮,不深入到果肉组织中,A. bombacina对梨、苹果不同品种的致病力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厚度的保鲜袋自发气调包装和乙烯吸收剂对‘玉露香’梨采后生理和贮藏品质的影响,为生产应用提供技术参考。【方法】分别将商业成熟的‘玉露香’梨采用0.02 mm PE袋、0.02 mm PE袋+乙烯吸收剂、0.03 mm PE袋、0.03 mm PE袋+乙烯吸收剂、0.04 mm PE袋和0.04 mm PE袋+乙烯吸收剂扎口处理形成自发气调环境,于温度(0±0.5)℃、相对湿度90%~95%条件下贮藏,并以0.02 mm PE袋不扎口为对照处理。定期监测不同包装袋内O2、CO2和乙烯浓度,在‘玉露香’梨冷藏150 d和210 d时测定各处理果实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抗坏血酸、货架期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等理化指标,并调查果心褐变情况。【结果】采用扎口处理的不同厚度保鲜袋内气体成分在第35天时达到平衡,气调能力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0.04 mm PE袋0.03 mm PE袋0.02 mm PE袋,CO2浓度最高可达到3.2%,最低为0.9%。与其他厚度保鲜袋相比,采用0.03 mm PE袋包装进行自发气调处理能够抑制果皮叶绿素含量、Fm、Fv和Fv/Fm的下降,果实硬度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果心褐变指数显著高于对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结论】0.03 mm PE袋的自发气调可使环境维持在O2为18.7%~19.5%、CO2为1.2%~1.5%时有效保持‘玉露香’梨果实果面绿色,但降低了果实可滴定酸、维生素C等内在品质,同时增加了果心褐变程度。乙烯吸收剂对保绿效果不明显,因此,需要自发气调结合1-MCP处理,从而既达到保绿效果,又能有效维持果实内在品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夏黑葡萄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温室栽培和田间栽培的夏黑葡萄进行了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2个时间的花穗喷施,试验对果实膨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能促进果粒膨大和提高果实品质效果明显的调节剂组合,温室栽培的以盛花期、盛花后9天各喷布25mg/L赤霉素并留穗尖6cm;田间栽培得以盛花期、盛花后15天分别喷布25mg/L赤霉素、25mg/L赤霉素+2mg/L芸苔素内酯,然后田间栽培的同样2个时间分别喷布25mg/L赤霉素,25mg/L赤霉素+3mg/L噻苯隆+2mg/L芸苔素内酯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以"金红"苹果果实为试材,采用1.0μL·L~(-1)浓度的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果实,研究了常温(20±1)℃条件下,1-MCP处理对"金红"苹果果实采后生理和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K,1-MCP处理浓度为0)相比,1.0μL·L~(-1) 1-MCP处理可有效抑制"金红"苹果常温贮藏期间果实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推迟或抑制果实呼吸高峰和乙烯释放高峰的出现,显著(P≤0.05)降低果实的乙醇和乙醛含量,减轻细胞膜的透性,降低果实腐烂率。并且1-MCP能有效抑制果皮返糖发亮和底色转黄,保持果皮红黄鲜艳度,明显抑制果实硬度、维生素C和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较好维持贮藏中后期果实的SSC。采用1-MCP处理可以将"金红"苹果常温贮藏期从9~12 d延长到30 d,仍能保持较好的外观和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7.
连续3年调查了‘新梨7号’在我国各地的生产、销售及品质情况,以便为其采后贮运保鲜提供技术支撑。调查结果表明:‘新梨7号’在河北、新疆表现较好,幵形成了觃模化生产,销售过程中进行了分级,但尚未制定统一分级标准;不同地区‘新梨7号’品质差异较大,其贮藏技术需进一步进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3个采收期(果实生长发育95、105、115 d)新梨7号果实在冷藏过程中品质及生理指标的差异,综合得出适合长期冷藏的采收时期及标准。结果表明:刚采摘的果实随着采收期推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L*值和种子颜色指数逐渐升高,果实硬度、h°值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Fv值逐渐下降;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以采收期Ⅱ(果实生长发育105 d)果实最高。在冷藏条件下,随着冷藏期延长,各采收期果实硬度、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逐渐下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无显著变化,果皮L*值逐渐升高,h°值逐渐下降,Fo升高,Fm、Fv、Fv/Fm降低,果实腐烂率增加,果柄保鲜指数降低;采收期Ⅱ(果实生长发育105 d)果实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可保持较高水平,品质较好,且果实腐烂率较低、果柄保鲜指数较高,贮藏性较好,具有较高的商品价值。综上,在河北省泊头地区,新梨7号适宜机械冷藏的采收标准为:7月下旬至8月初采收,果实生长发育100~110 d,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5%,果肉硬度≥4.5 kg/cm2;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作为新梨7号果实冷藏期间衰老的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鲁西北潮土区高产农田11年有机肥替代化肥定位试验,研究了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土壤养分及土壤真菌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替代50%的ONPK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养分、酶活性和真菌数量。土壤速效磷较CK和NPK处理分别升高2.16倍和35.3%,土壤全氮含量提高42.4%和21.0%。ONPK处理的有机质含量较CK和NPK处理分别提高了55.2%和33.9%。冗余分析表明,速效磷、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是有机肥替代后真菌群落组成变化的主要调控因素。土壤真菌数量以ONPK处理最高,较CK和NPK处理分别增加了90.0%和1.11倍。土壤真菌优势群落依次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49.1%~62.9%)、接合菌门(Zygomycota)(18.9%~38.5%)、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5.9%~8.6%)、壶菌门(Chytridiomycota)(2.1%~3.4%)。综上所述,增施有机肥可通过调节真菌种间互作关系,促进土壤养分累积,最终实现土壤可持续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