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篇
综合类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明确不同玉米品种机械收获时籽粒的耐破碎性差异和影响籽粒耐破碎性的因素,以13个玉米品种为材料,设置不同收获时间,对不同玉米品种籽粒的破碎率、含水率和硬度等指标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籽粒破碎率与含水率和硬度的关系,采用积分法评价不同玉米品种籽粒的耐破碎性。结果表明:随收获时间的推迟,籽粒破碎率先快速降低后稍有升高,籽粒含水率逐渐降低,籽粒硬度逐渐增大,且玉米品种间差异显著。破碎率与籽粒含水率符合二次曲线关系,当籽粒含水率为19.70%时破碎率最低;破碎率与籽粒硬度极显著负相关,其中胚乳穿刺强度与破碎率的相关性最高,当籽粒胚乳穿刺强度为88.35 N时破碎率最低;籽粒硬度与含水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降低籽粒含水率进而提高其硬度是增强玉米籽粒的耐破碎能力和降低籽粒破碎率的关键。不同玉米品种籽粒的硬度和耐破碎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在含水率相近的条件下,耐破碎能力强的玉米品种均具有较高的籽粒硬度。籽粒硬度指标中的胚乳穿刺强度可作为鉴选宜机械粒收玉米品种的重要指标;参试的所有硬粒型玉米品种、半马齿型‘仲玉3号’、半硬粒型 ‘辽禾308’、‘先玉1171’和马齿型‘正红6号’的籽粒耐破碎能力强,可作为适宜机械粒收的品种。  相似文献   
2.
减氮配施氮肥增效剂对土壤速效氮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量施氮一直是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而配施氮肥增效剂可作为减氮条件下玉米实现高产和稳产的一种重要技术措施。2016—2017年在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合兴乡新建村设置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与氮肥增效剂配施对土壤速效氮含量和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为玉米减氮增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减氮配施增效剂能够增强土壤速效氮供应能力,促进玉米干物质积累,改善产量构成,提高玉米产量,实现玉米减氮不减产。常规氮和减氮20%配施增效剂增产幅度分别为5.53%~13.97%和10.24%~17.05%,减氮配施增效剂的增产效果更好。减氮20%条件下A_2B_4脲酶活性和土壤硝态氮含量较A_2B_2、A_2B_32年平均分别降低了19.00%,15.65%和-2.97%,57.24%,土壤铵态氮含量和产量2年平均提高11.48%,248.50%和3.71%,6.18%。综上,减氮20%条件下硝化抑制剂(DCD)和脲酶抑制剂(HQ)复配土壤速效氮的供应能力最强,可实现玉米减氮不减产。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水氮配置对玉米肥水利用率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以不施氮、不滴灌为对照(CK),设减氮25%(180 kg·hm-2,N180)和正常氮(240 kg·hm-2,N240)2个氮肥量,4个滴灌水平(B0:0 m3·hm-2;B1:375 m3·hm-2;B2:750 m3·hm-2;B3:1125 m3·hm-2),共9个处理。结果表明,玉米吐丝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及氮素积累量均随施氮量和滴灌量增加而增长,且存在互作效应。滴灌促进氮肥的吸收利用,减氮条件下B3处理较B0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9.55%、22.25%、118.69%;正常氮条件下滴灌量超过750 m3·hm-2有抑制氮肥吸收利用的趋势。施氮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氮和正常氮处理较CK处理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4.47%和31.83%,减氮和正常氮处理间籽粒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减氮条件下玉米的产量随滴灌量增加而增加,B3处理较B0、B1、B2处理分别增加5.84%、1.33%、0.46%,而正常氮条件下则先增后减,减氮25%条件下滴灌量750~1 125 m3·hm-2处理的产量可达到正常氮不滴灌水平。减氮配以适当灌溉促进玉米生长,增加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从而提高玉米产量,是氮肥减施增效和抗旱高产的有效技术措施。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水氮配置为纯氮180 kg·hm-2+滴灌750~1 125 m3·hm-2。  相似文献   
4.
玉米机械粒收籽粒含杂率与穗轴特性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确玉米机械粒收籽粒含杂率及其与穗轴特性的关系,对于实现高质量粒收,推动玉米机械粒收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于2018—2020年在四川中江同一地块,采用同一机械、操作人员进行分期收获试验,调查籽粒含杂率、各杂质组分绝对含量、穗轴弯曲强度和含水率,探讨各收获期杂质组分和穗轴特性变化规律,以期明确籽粒含杂率与穗轴特性的关系。结果显示,随收获期推迟,籽粒含杂率、杂质中穗轴绝对含量和穗轴含水率显著降低,穗轴弯曲强度先升高后降低。不同收获期穗轴均是主要的杂质成分,比例达32%~79%,平均为51.45%。籽粒含杂率与穗轴弯曲强度和穗轴含水率关系分析结果显示,籽粒含杂率与穗轴弯曲强度不相关,与穗轴含水率呈指数关系(y=0.045 6e~(0.063 7x),R~2=0.774 7, n=75),玉米穗轴含水率降低至65.72%以下收获机械粒收籽粒含杂率可降至3%以下。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相同收获期或穗轴含水率相近时,籽粒含杂率与穗轴弯曲强度关系不大。穗轴作为玉米机械粒收主要的杂质成分,其含水率能很好解释籽粒含杂率的变化。生产上选择和选育玉米穗轴脱水快、含水率低或通过推迟收获期在玉米穗轴含水率较低时进行机械粒收,可显著降低机械粒收含杂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收获时较高的籽粒含水率是限制玉米机械粒收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问题,通过研究四川夏玉米籽粒灌浆和脱水特性及关系,以期为四川夏玉米机械化粒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和2020年,分别测定6个玉米品种的灌浆脱水特征参数。【结果】四川夏玉米籽粒灌浆所需积温为1 119.1~1 754.9℃,平均1 544.8℃;含水率降低到28%所需积温为1 359.9~2 133.1℃,平均为1 612.6℃。【结论】玉米籽粒灌浆速率与脱水速率年际间差异不大,但品种间差异显著。相关分析表明,玉米籽粒灌浆速率和脱水速率与生理成熟期含水率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选择籽粒灌浆脱水快的品种是降低四川夏玉米生理成熟期籽粒含水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