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昆明市马铃薯杂交实生种子育苗移栽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年云南省政府与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合作,从国际马铃薯中心引进一批马铃薯杂交实生种子及其组合,经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2.
玉米是河南省主要的农作物之一,最近几年,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玉米病虫草害的发生给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玉米在整个生育期间可能会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威胁,草害的发生还会争夺玉米的养分和阳光,从而严重威胁到玉米整体的品质。该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对玉米各个关键时期的病虫草害的发生和防治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提高玉米病虫害防治质量有一定助益。  相似文献   
3.
昆薯4号属中晚熟品种,是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从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引进的马铃薯选育材料中筛选而来,其杂交组合母本:381379.9,父本:XY16。在品种比较试验和云南省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中表现突出,2009年该品种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昆薯4号”。  相似文献   
4.
利用马铃薯脱毒组培苗生产无病毒的种薯,是向生产上提供优质种薯,提高单产和防止马铃薯因病毒侵染引起退化的重要措施。而在生产无病毒种薯的过程中,组培苗的移栽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移栽成活率的高低与马铃薯脱毒快繁技术的推广应用密切相关。据调查,一些从事马铃薯脱毒快繁的单位,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抗晚疫病新品系筛选评价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昆明地区马铃薯晚疫病新品系筛选评价试验方法,讨论分析了三年来马铃薯抗晚疫病水平抗性新品系筛选的试验过程和结论。结果显示:42号新品系变异系数不大,产量较高,综合性状较好,可在试验示范区作为首选品系推广种植,其次为52号、65号新品系。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小麦新品种中麦985特征特性,介绍了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整地施肥、适期播种、药剂拌种与土壤处理、田间科学管理等,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天水市苹果、葡萄、桃、樱桃、、核桃、板栗6种主要特色林果的生态气候特征,确定了适宜的气候生态指标及主要气象灾害,并提出注意适地建园,提高栽培管理技术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参加1997-2011年世界杯U17男子足球比赛的2982名运动员的出生月为研究对象.调查显示:在过去8届世界杯的比赛中存在较强的相对年龄效应,即参赛队伍倾向于选择出生较早的球员;除非洲地区存在相反的相对年龄效应外,这一结论适用于所有国际足联指定的参赛地区和参赛取得不同名次的球队.在解释相对年龄效应产生的原因时,身体成熟程度(如身高指标)起一定的作用,它导致晚熟、相对年龄较小的球员落选.  相似文献   
9.
除虫菊组培快繁及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主要是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对新引进的除虫菊3个优良品系进行组培繁和种质保存,并对除虫菊大田栽培管理技术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在MS+6-BA1mg/L+NAA 0.2mg/1.培养基上,除虫菊茎尖,茎段均能很好地诱导出新芽.再用同样培养基多次继代增殖,转入1/2MS+NAA0.5mg/L+IBA02mg/L生根培养基培养,出瓶假植,直至定植到大田.用了7个多月时间.繁殖出6万多苗.经大田栽培后.不仅成功达到了本研究的目的,还为除虫菊的产业化开发作了一定的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10.
孔子饮食思想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卫民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588-5589
孔子在饮食、营养、卫生等饮食思想的研究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贫而乐,富而礼”的思想主张。孔子把“礼”用到饮食上,非常注重饮食礼仪,认为饮食必须合乎“礼”,做到“欲而不贪”。应该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主张是其饮食思想体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