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畜牧兽医   6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坪质量评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草坪质量评定在理论和实践上仍不很成熟,尚未形成1套较全面而系统的评定方法,有鉴于此,本文在总结他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1个草坪质量评定方案。在该方案中,确立了草坪质量指标,即密度,质地,颜色,均一性,盖度,光滑度,回弹性7个指标。在指标测定时介绍了一些新的方法,如密度的扦取法,颜色的照度计法,光滑度的测速迟法,并首镒提出了均一性的定量测定方法-均匀度法。  相似文献   
2.
草地早熟禾是我国东北地区很有发展前途的人工栽培牧草,特别是用作放牧地草种,通过对草地早熟禾的产量,草层结构及根系结构进行分析,表明了几乎在所有观测宜牧性状中,草地早熟禾均表现为良好的适宜特征。  相似文献   
3.
草坪质量评定在理论和实践上仍不很成熟,尚未形成1套较全面而系统的评定方法。有鉴于此,本文在总结他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1个草坪质量评定方案。在该方案中,确立了草坪质量评定指标,即密度、质地、颜色、均一性、盖度、光滑度、回弹性7个指标。在指标测定时介绍了一些新的方法,如密度的扦取法、颜色的照度计法、光滑度的测速尺法,并首次提出了均一性的定量测定方法——均匀度法。在草坪质量综合评定时,采取了按用途划分的4种草坪类型(实用性草坪、庭园草坪、运动场草坪、高尔夫球场果领草坪)分别选取质量指标并配以权重进行评定。  相似文献   
4.
对三种不同处理的紫花苜蓿进行栽培试验研究,在田间调查了幼苗高度、密度、鲜草产量、根瘤菌接种数.试验表明,出苗30天后,丸衣化处理的生长高度为22.3cm,极显著地(P<0.01)高于未丸衣化的两个处理.在出苗密度上,播量为5.25kg/ hm^2丸衣化处理的苜蓿与播量为7.5kg/hm^2未丸衣化的两个处理的苜蓿基本相当.在鲜草产量上,丸衣化处理(251.5g/ m^2)低于未丸衣化但亩施复合肥10kg的处理(310g/m^2),但高于未丸衣化亩施消毒鸡粪10kg的处理(158 g/m^2).丸衣化处理后根瘤菌接种率(50.00%)是未丸衣化处理根瘤菌接种率(19.23%)的2.5倍.  相似文献   
5.
多变小冠花引种试验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6.
草坪颜色定量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草坪6个地点分别采用照度计法和分光光度法进行的颜色测定,结果表明,草坪光反射率(x;%)和叶绿素含量(y;mg/g)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负相关性,经统计分析得出叶绿素含量在光反射率上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6.46-0.97x,r^**=-0.9785。用反射率平均变异系数(5.63)和叶绿素含量平均变异数(6.49)比较可知,照度计法与分光光度法相比,不但具有简便、快速的特点,而且还具有较高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7.
草地早熟禾是我国东北地区很有发展前途的人工栽培牧草,特别是用作放牧地草种。通过对草地早熟禾的产量、草层结构及根系结构进行分析,表明了几乎在所有观测宜牧性状中,草地早熟禾均表现为良好的适宜特征。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呼伦贝尔沙地进行封育,并实施"草方格+种植灌草"固沙措施,研究了植被恢复系列上不同阶段的群落物种重要值、群落特征要素及群落相似度等.结果表明,在演替时间分别为第1年、2年、3年和4年的群落中,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延长,植被盖度、高度、密度、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分别提高了54.26%、36.37%、22.66%、71.96%和37.57%.其中,植被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及丰富度指数等群落特征要素与植被恢复时间呈线性回归关系,且符合相应的曲线模型.多样性指数变化有较大的波动性.群落物种重要值交替明显,一年生植物的比例逐渐减少,多年生植物的比例逐渐增多,冰草取代沙米成为群落优势种.在不同群落中,各生活型的优势度排序为:A>P>S.植被恢复1年和2年、3年和4年,群落相似系数相对较大,分别达到0.518 5和0.744 2.但由于恢复年限较短,群落仍然很不稳定,生态系统很脆弱.两相邻群落3、4之间、群落1、2之闻较相似,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744 2和0.518 5.而群落2、3之间相似度较低,相似性系数仅为0.318 2.此研究进一步体现了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结构的递进性和渐变性.  相似文献   
9.
对呼伦贝尔沙化草地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的米氏冰草(Agropyron michnoi)种群种子雨时间动态及有性繁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米氏冰草种群的种子雨时期集中在8月8日-9月22日,持续45 d。米氏冰草种群种子雨强度的波动变化均与最大风速呈线性回归关系。不同生境之间,半固定沙地的米氏冰草的种子雨强度总是显著高于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的米氏冰草的有性繁殖体的穗长、穗宽、单穗质量、每穗上的小穗数量及种子百粒重等均显著高于固定沙地。在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种子雨数量分别占其种子产量的29%和10%。因此,沙地微生境的变化对米氏冰草种子雨散布的时期及波动规律无影响,而对其有性繁殖体的形态特征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米氏冰草种群在沙地的适应机制,本研究采取种群繁殖生态学的方法,对米氏冰草种群在沙地植被恢复的不同阶段,营养繁殖潜在种群与现实种群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米氏冰草营养繁殖潜在种群中,冬性苗的比率比冬性芽高3~4倍;营养繁殖现实种群中99% 以上是由前一年的冬性苗转化形成的。冬性苗中的分蘖节苗转化为现实种群的比率略高于根茎苗。不同生境之间,固定沙地的米氏冰草的冬性根茎苗和冬性分蘖节苗的转化效率分别比流动沙地高1.6~1.8倍。反映了随着沙地植被的恢复,米氏冰草营养繁殖潜在种群对现实种群的作用逐渐增强,从而揭示了无性系植物在沙地的繁殖扩散及调节适应机理,为种群繁殖生态学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