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篇
综合类   7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以绵阳市三台县川麦冬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麦冬药用成分和产量的影响,以探索高效的涪城麦冬增产管理措施。【方法】采用4种施肥梯度,研究整个生长季内川麦冬的生长发育特征、药用成分和产量。【结果】7-9月是麦冬叶片生长最快的时期,8-10月主要是须根数快速增长时期,9月至次年3月是麦冬块根主要生长期。每667 m~2施肥量为75、50、25 kg时,产量分别为3428、2068、1956 kg/hm~2。比对照增加116.3%、30.7%、23.6%。随着施肥量增加麦冬多糖和黄酮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在50 kg施肥量含量最高。不同采收期麦冬多糖含量表现为7-12月,无明显变化,12月至次年3月,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不同采收期黄酮含量表现为7-12月,含量较为稳定,波动范围不大。2017年1-3月,呈现递增趋势,并在3月达到整个生长季内的最高值。本实验中,50 kg施肥量条件下多糖和黄酮含量最高,但产量最高的施肥量为75 kg。【结论】适当增加施肥量,有利于提高麦冬多糖和黄酮含量,但施肥量过多反而会使药用成分含量降低。但如何在提高产量的情况下增加药用成分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包埋玻璃化法对扁桃休眠茎尖超低温保存的影响,为扁桃资源的超低温保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不同预培养蔗糖浓度和预培养时间、不同装载液处理时间、不同玻璃化液处理时间及不同化冻方式对莎车14号扁桃休眠茎尖包埋玻璃化超低温保存存活率进行比较.[结果]将低温贮藏的扁桃休眠茎尖剥成1~2 mm,用3;的海藻酸钠包埋,在含0.4 mol/L蔗糖的0.1 mol/L CaCl2溶液中固定30 min后形成包埋丸,用含有0.5 mg/L蔗糖的MS培养基预培养3d,放入装载液(MS+2 mol/L甘油+0.4 mol/L蔗糖)中处理20 min,0℃下用PVS2处理30 min后迅速投入液氮,超低温保存24 h后取出,放入40℃水浴锅中化冻1~2 min,用1.2 mg/L蔗糖的MS洗涤液洗涤20 min,转入含0.3 mg/L 6-BA和0.3 mg/L IAA的MS培养基中培养,存活率达45;.[结论]包埋玻璃化法能够提高莎车14号扁桃休眠茎尖超低温保存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3.
扁桃茎尖包埋玻璃化超低温保存条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包埋玻璃化法对莎车18号扁桃茎尖超低温保存进行了研究。主要探讨低温锻炼、预处理浓度和预处理时间、装载时间和PVS2处理时间对莎车18号扁桃茎尖超低温保存后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将低温锻炼4周的莎车18号扁桃茎尖切2 mm长用3%海藻酸钠包埋后,在含有0.3 mg/L蔗糖+5%DMSO(二甲基亚砜)的MS培养基预培养1 d,装载液处理20min,在0℃条件下用PVS2处理50 min后迅速投入液氮,24 h后取出,放入40℃水浴锅中化冻1~2 min,用1.2 mg/L蔗糖的MS洗涤液洗涤2次,每次10 min,接种于含6-BA0.3 mg/L和IAA 0.3 mg/L的MS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暗培养15 d,转移至正常光下,存活率高达52%。  相似文献   
4.
5.
黄土高原区几种不同植物残落物碳、氮矿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法(28℃下培养60 d)研究了采自黄土高原地区10种植物残落物的化学组成及施入土壤后碳、氮的矿化特性。结果表明,供试的几种乔木和草本残落物C/N比和木质素含量差异较大,有机碳的矿化率在整个培养期间的差异均达较显著水平。60 d培养结束后,草本植物残落物有机碳累积矿化率(平均值,33.14%)灌木(27.80%)乔木(23.23%)。培养结束时,3种乔木类植物残落物氮的平均固持率为39.67%;草本类的紫花苜蓿在整个培养期间释放氮素,培养结束后其氮累积矿化率为45.98%,而长芒草和白羊草在整个培养期间则固持氮素,培养结束后其氮素累积固持率分别为46.98%和50.56%。供试的3种灌木(沙棘、柠条及山桃)残落物的C/N比(15~16)和木质素含量(25~29)相近,其有机碳的矿化率差异相对较小,而残落物氮矿化率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说明植物体的C/N比不是决定其氮素分解转化的唯一因子,植物残落物的其他化学特性也会影响其加入土壤后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采用密闭式静态箱法研究黄土高原旱作玉米不同栽培模式下氧化亚氮(N2O)的排放通量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施氮是影响N2O排放的主要因素,高氮处理〉中氮+有机肥处理〉不施氮肥处理,且排放高峰出现在施肥后的4~10d,施氮处理N2O排放通量呈季节动态变化,共出现3次排放高峰,均出现在施氮及降雨后。等量施肥条件下,覆膜处理并没有显著影响NzO排放量,N:O排放通量与硝态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在黄土高原旱作玉米农田,土壤硝化过程是导致N2O排放的主要因素,反硝化作用对N2O排放的贡献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7.
黄土旱塬旱作覆膜春玉米农田N2O排放通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密闭式静态箱法研究黄土高原旱作玉米不同栽培模式下氧化亚氮(N2O)的排放通量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施氮是影响N2O排放的主要因素,高氮处理>中氮+有机肥处理>不施氮肥处理,且排放高峰出现在施肥后的4~10 d,施氮处理N2O排放通量呈季节动态变化,共出现3次排放高峰,均出现在施氮及降雨后。等量施肥条件下,覆膜处理并没有显著影响N2O排放量,N2O排放通量与硝态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P<0.01)。在黄土高原旱作玉米农田,土壤硝化过程是导致N2O排放的主要因素,反硝化作用对N2O排放的贡献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8.
不同微生物菌剂对羊毛下脚料堆肥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亮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712-13713
[目的]筛选最佳的羊毛下脚料堆肥发酵微生物菌剂。[方法]接种4种不同微生物发酵菌剂对羊毛下脚料堆肥进行发酵试验,并对堆肥温度、水分、pH值、种子发芽指数等进行数据分析,筛选最适性价比的微生物菌剂。[结果]菌剂3对堆肥升温相对较高且在后期的发酵过程温度曲线走势相对比较稳定;最终水分较低;pH值变化范围适宜发酵;磷、钾在堆肥过程中基本没有损失;腐熟度高。[结论]综合判断菌剂3应用于羊毛下脚料堆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为供试作物,研究地膜覆盖、施氮量、种植密度及其互作对春玉米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2014年春玉米生长季,设置覆盖方式(覆膜和不覆膜)、施氮量(2013年为0、170、200和230 kg N·hm~(-2),2014年为0、170、225和280 kg N·hm~(-2))和种植密度(5.0×10~4、6.5×10~4和8.0×10~4株/hm~2)3个因子,分析不同处理的氮素累积与转运、产量及氮肥生产效率。【结果】地膜覆盖显著增加了玉米吐丝前氮素累积量,促进了吐丝后氮素累积和吐丝前累积氮素的再转移,从而显著提高了籽粒氮素累积量和籽粒产量。覆盖方式与氮肥或密度互作显著影响春玉米氮素吸收、累积和转移。地膜覆盖条件下更多的氮肥(200—230 kg N·hm~(-2))或更高的密度(6.5×10~4—8.0×10~4株/hm~2)投入能有效促进吐丝前储存更多的氮素向籽粒转运,提高吐丝后期氮同化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从而提高了籽粒氮素累积量;而不覆盖条件下当施氮量超过170 kg N·hm~(-2)或密度超过5.0×104株/hm~2时,吐丝后氮同化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显著减少,从而导致吐丝前氮素储备的增加未能有效增加籽粒氮素累积。氮肥与密度互作显著影响氮素累积、吸收和转移。氮肥偏生产力(PFPN)和氮素收获指数(NHI)与吐丝前氮素累积量、氮素转移量、吐丝后氮素累积量及籽粒产量呈正相关,达到了显著水平。从春玉米氮素累积、转移及与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关系看,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的合理施氮量为200—230 kg N·hm~(-2)、密度为8.0×10~4株/hm~2,其产量可达13.7—14.6 t·hm~(-2),PFPN可达64.8—68.7 kg·kg~(-1)。【结论】地膜覆盖与适宜的施氮量和种植密度相结合的综合管理实践,有利于促进灌浆期营养器官储存氮向籽粒转移和吐丝后氮同化的协同增加,从而实现高产和高氮肥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酚类物质作为抑制剂,可直接或间接参与泥炭地碳循环。为了解泥炭地碳输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以若尔盖高原的红原县日干乔国家湿地公园附近3处不同地下水位[–1.9 cm(S1)、–10 cm(S2)、–19 cm(S3)]泥炭地为研究对象,在5、15和25℃下进行恒温培养,研究不同地下水位泥炭地土壤酚类物质与温度的复合响应格局。结果表明:随着水位下降,总酚、水溶性酚和简单酚含量均显著增加(P <0.05)。增温使S1、S2、S3总酚含量变化不一,但其增温后与增温前的比值均接近1;增温使S1水溶性酚显著增加约172%(P <0.05),且温度越高增幅越大,使S2略微增加、S3略微减少;增温使不同水位泥炭地简单酚含量均显著增加约312%(P <0.05),其中不同水位泥炭地增幅为S1> S2> S3,不同温度增幅为15℃> 25℃> 5℃。本研究发现增温使泥炭地简单酚和水溶性酚增加,且地下水位越低增量越小,而增温对总酚无明显影响,说明温度主要通过改变简单酚和水溶性酚含量来影响泥炭地酚类物质组成,且泥炭地水位下降减弱了简单酚和水溶性酚对温度的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