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4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19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泰山四叶参的生物学性状、野生种驯化、品种选育、有效成分的测定分析、药理作用、药材质量控制及DNA的提取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存在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有机钾肥替代传统化学钾肥的应用,以2年生人参苗为材料,利用土培方法,以传统化学钾肥(K2SO4)为对照,考察腐殖酸钾(KHM)和黄腐酸钾(BSFA)对栽参土壤和人参中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人参生育期的延长,各处理条件下栽参土壤中全钾(K)、钙(Ca)、锌(Zn)和砷(As)的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土壤中铝(Al)、铁(Fe)、镁(Mg)和钠(Na)的含量均呈现升高的趋势,土壤中全碳(C)的含量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参根中磷(P)、Ca、Mg、Fe、Al和Zn的含量均呈现降低的趋势,参根中C的含量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参根中硒(Se)的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人参茎叶中氮(N)、P、K的含量均呈现降低的趋势,人参茎叶中Fe的含量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人参收获期,栽参土壤中全N、全P、全C、Ca、Zn及As的含量以BSFA处理最高,含量分别为1.06 mg/g、0.43 mg/g、11.09 mg/g、4.32 mg/g、0.052 1 mg/g和0.009 8 mg/g,与对照处理差异显著;栽参土壤中全K、速效K、Al、Fe、Mg、Na、铅(Pb...  相似文献   
3.
优质黄芪新品系比较试验与经济性状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山东省优质黄芪新品种的鉴定和推广种植提供依据,以传统黄芪栽培品种为对照,研究了泰黄芪1号新品系在泰安和莱芜的生育期、植物学性状、抗病性、产量及经济性状。结果表明:泰黄芪1号生育期比传统黄芪延长9~12d;生长旺盛,整齐度高,须根、侧根少,外观品质及商品性好;平均产量达1187.6kg·666.7m-2,比对照平均增产12.02%,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白粉病和根腐病发病率最低,分别为27.15%和7.7%。选育的新品系泰黄芪1号生育期长、产量高、抗病性强且表现高产和稳产,可进一步参加省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4.
泰山四叶参杂交种参杂1号是以泰参1号为母本,江西四叶参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品种试验折合鲜根产量10 800.0 kg/hm2,较对照品种泰参1号增产25.38%。根长锥形,根径粗,肉质细,质密,高产,质优,为高产型品种。  相似文献   
5.
选择同一品种不同年限的泰山四叶参种苗,小区种植,生长期内田间调查地上性状,收获时调查根部性状,室内测定多糖含量。结果 2年生和3年生泰山四叶参全生育期分别比1年生缩短29天和30天,各生育阶段进程加快,现蕾期缩短19天。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泰山四叶参的芦头休眠芽、株高、主茎叶、根粗、根重显著增加,多糖含量显著提高,但3年生根条外皮粗糙,皱褶明显,横切面肉眼可见裂隙,质地疏松,商品性较差。表明泰山四叶参的生长发育、产量与质量的形成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泰山四叶参鲜食宜选用1年生根条,黄白色,质脆嫩,口感好;作药材或加工用2年生根条;3年生以上药材产量与商品品质均有下降,建议栽培年限勿超过3年。  相似文献   
6.
自2012年4月下旬始发期起,每隔10天调查1次泰山白首乌蚜虫数量,2013年进行防治泰山白首乌蚜虫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泰山白首乌蚜虫发生期在4月下旬至10月下旬,发生高峰在6月下旬;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好,施药后7 d各剂量下差异不显著,对泰山白首乌安全、环境兼容性好,毒性较低,是防治泰山白首乌蚜虫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7.
钾是西洋参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之一,对其产量、品质有重要作用。本次大田试验以2年生西洋参为材料,研究不同施钾量对土壤速效钾含量、西洋参各营养器官钾素含量、根中钾素积累量变化的影响。试验设计了4个钾处理水平,每个处理水平的施钾(K2O)量分别为0kg/hm2(K0)、100kg/hm2(K1)、200kg/hm2(K2)、400kg/hm2(K3),每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不同施钾量的土壤速效钾含量随时间表现出不同的趋势,总体来看,K0、K1为下降趋势,K2保持基本不变,K3略有增加。随着西洋参生长发育进程的推进,不同处理组西洋参中各营养器官中钾素含量在不同施钾量时呈现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根中钾素含量都呈S型曲线增长;茎中钾素含量都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9月份最高;叶中钾素含量都呈逐渐降低趋势。根和叶中钾素含量10月份时K2高于其他处理,且K2有利于西洋参果中钾素的转入。西洋参根中钾素积累量施钾处理显著高于不施钾处理(P0.05),其中K2根中钾素积累量在取样期间一直在增加且处于较高水平。综上,K2施钾量既没有造成土壤钾素消耗又及时满足植物体吸收,为本试验条件下西洋参最佳钾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8.
应用建立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同时测定人参中13种核苷类化合物含量的方法,研究不同施钾水平条件(1,3,6,9,12 mmol/L)下人参中核苷类化合物含量的差异。采用超声法提取,UPLC测定聚炔类化合物的含量,色谱条件为Waters HSS T3(100 mm×2. 1 mm,1. 8μm)色谱柱,以乙腈(B)-0. 01%甲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1~8 min,0~8%B; 8~9 min,8%~15%B; 9~10. 5 min,15%B; 10. 5~11 min,15%~0%B; 11~15 min,0%B),流速为0. 3 m L/min,检测波长为260 nm,在此条件下13种组分达到基线分离,且线性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钾水平条件下人参中13种核苷类化合物的含量差异较大,核苷类化合物总含量为1 908. 74~2 527. 89μg/g,随着钾水平的提高,核苷类化合物总含量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黄嘌呤、尿苷、鸟苷、2'-脱氧鸟苷4种核苷类最为丰富,其中黄嘌呤含量随着钾浓度的升高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最高含量为324. 55μg/g;尿苷和鸟苷的含量则呈现先降低后逐渐升高的趋势,钾浓度为6 mmol/L时二者含量最低,分别为309. 97μg/g和156. 00μg/g,钾浓度为12 mmol/L时尿苷最高含量为741. 71μg/g,不施钾的对照组鸟苷的最高含量为637. 27μg/g; 2'-脱氧鸟苷的含量随着钾水平的提高呈现降低的趋势,含量为529. 53~227. 60μg/g。UPLC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靠、重复性高,可用于人参中核苷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不同施钾水平条件下人参中核苷类化合物含量的差异较大,可为人参生产中钾肥的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木霉菌对栽培人参土壤的改良作用,分析木霉菌对土壤养分和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特征的影响。采用人参盆栽试验,添加外源木霉菌(钩状木霉DH3、MM3、MM4、Q7 4种菌株和哈茨木霉MM6菌种)后,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添加不同外源木霉菌处理后人参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土壤pH值无显著变化,土壤全氮、有机质、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碳氮比(C/N)在添加木霉菌处理中降低,其中钩状木霉MM3和哈茨木霉MM6两株菌的理化性质表现最好。ITS测序分析获得703个OTUs,涵盖了8门、26纲、46目、86科、141属。木霉菌处理后土壤真菌微生物α多样性指数(ACE、Chao1)增加,尤其是钩状木霉MM3;钩状木霉MM3中的主要特征种群是肉座菌科(Hypocreaceae)和木霉菌属(Trichoderma),哈茨木霉MM6的主要特征种群是毛壳菌科(Chaetomiaceae)。冗余分析(RDA)发现,土壤C/N和硝态氮是影响土壤环境中微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相关分析表明,刺球菌属(Chaetosphaeria)与土壤全氮...  相似文献   
10.
以2年生人参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试验设置K0(0 mg/kg),K1(40 mg/kg),K2(80 mg/kg),K3(160 mg/kg K),K4(320 mg/kg)5个钾肥施用量,于人参出苗后每20 d取样1次,共取样5次。研究施钾对人参根和茎、叶中氮、磷、钾、钙、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和茎中钾含量在第3、4、5次取样时,叶中钾含量在第2、3、4、5次取样时,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K0、K1、K2根中钾含量与各处理茎和叶中钾含量表现为降低趋势,降低程度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减小。K3、K4根中钾含量则略有增加。前3次取样时,各处理茎和叶中钾含量低于根,后2次取样时,K0、K1、K2根高于茎和叶。施钾能够提高叶与生长前期根的氮含量,且取样期间叶中氮含量始终高于根和茎。根和叶中磷含量随施钾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取样期间,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根、茎、叶中氮、磷含量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钙、镁含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降低。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各处理根中钙、镁含量表现为降低趋势,茎和叶中均表现为增加趋势。根、茎、叶中钙、镁含量在不同钾浓度下最终均表现为叶中最高,不同的是较高施钾量的此表现较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