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源东白桃无公害栽培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旭宇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8):1428-1428,1535
源东白桃是优质早熟桃品种。介绍了该品种的无公害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黄金梨是韩国园艺试验场罗州支场1967年以新高×二十世纪杂交,1981年选出并命名的中晚熟梨新品种,是韩国目前梨的主栽品种之一.该品种品质极优,深受国内外市场青睐,是目前东南亚及欧洲市场上售价最高的梨果之一.1997年引入我国,近年来,山东半岛、河北、安徽等老的梨产区,黄金梨在高接改换老、劣品种时应用十分广泛.我区2001年春季引入优良接穗和嫁接苗.接穗在大树高接后第2年结果株率达60%以上,666.7m2产量300kg左右,第3年达1000kg,第4年达2000kg左右.新建园,次年20%左右的枝条有腋花芽,第3年666.7m2产量500kg左右,第4年1000kg左右.售价高于黄花梨一倍以上,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现将其生物学特性与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国水稻所育成的高产优质新品种Ⅱ优2070在浙江金华县于1999年再生栽培获得成功,一般田块两季合计产量达10500kg/hm2-12750kg/hm2,高产田前季产量超9000kg/hm2,再生季产量在6000kg/hm2以上,两季合计产量超15000kg/hm2。现将其再生高产机理与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一、再生高产机理设品比试验、化学调控试验及对潜伏芽生育特性进行考察,以探索其再生高产机理。结果表明,Ⅱ优2070再生能力强,再生稻栽培以倒二叶、倒三叶潜伏芽萌发成穗的穗部性状最佳,通过化学调控如再生…  相似文献   
4.
使用生物型种衣剂包衣种应注意七个问题浙江省金华县种子公司(321001)章志兴朱凤姑刘旭宇由浙江省种子公司研制成功的生物型系列种衣剂(缩写ZSB),是集机械、化工、生物技术于一体的一项投入少、效益好的增产新技术。但农作物种子经过ZSB包衣处理后,由于...  相似文献   
5.
南丰蜜橘是我国名特优果树品种之一,其原产地和主产区在江西省南丰县,已有1300多年的栽培历史.南丰蜜橘色泽金黄、皮薄、少核、肉嫩无渣、甜酸爽口、清香独特,享誉海内外.浙江金华地区1997年引入小果品系杨小-26的接穗,培育优良嫁接苗,1999年春定植,2001年开始结果,株产3~5kg,2003年大量结果,株产40~50kg.现将其表现性状与栽培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再生稻是头季稻收割后,使潜伏芽萌发成穗而获得产量的一种省工、省力、省本的轻型栽培技术,是农业生产新形势下提高种粮效益的有效途径。中国水稻研究所育成的高产优质薪品种Ⅱ优2070于1999年在金华县作再生栽培获得成功,一般田块两季合计产量达700~850千克/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高  相似文献   
7.
柠条饲料加工利用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柠条饲料开发利用的必要性为出发点,主要针对柠条原材料贮备、粉碎、饲喂方法与制粒技术等问题,重点阐述了柠条饲料研究与开发的意义、柠条的调制和粉碎方法等,旨在为加速柠条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力度,促使其向着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柠条饲料加工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柠条饲料开发利用的必要性为出发点,针对柠条原材料贮备、粉碎、饲喂方法与制粒技术等问题,重点阐述了柠条饲料研究与开发的意义、调制和粉碎方法等,旨在加速柠条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力度,促使其向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葡萄田套种紫叶莴苣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叶莴苣因其肉质香味浓,绿色无杂丝,不易空心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紫叶莴苣已成为金华市秋冬菜的主栽品种,为了充分利用果园的土地,增加果农的收入,于2006年开始利用葡萄采收结束到次年葡萄发芽的空闲期套种紫叶莴苣试点,667 m2产值达3 000元,2007~2008年推广面积达200 hm2,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有关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