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4 毫秒
1.
王玉珍  刘永信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543-9546
东营市有盐渍化土壤面积44.29万hm^2,盐生植物种类200多种。介绍了东营市的主要耐盐植物种类,有耐盐药用植物、耐盐蔬菜、耐盐绿化树木、耐盐工业用原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并且对耐盐植物的开发及利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滩涂耐盐植物区域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述了目前我国为实现盐碱地农业高效利用而采取的盐碱地治理的基本途径,黄河三角洲地区在发展盐碱地高效农业方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索了盐碱地植物区域化种植的可行性模式及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3.
概述了黄河三角洲地区6种野生濒危植物———野大豆、黄芪、甘草、草麻黄、单叶蔓荆、白刺的形态特征、分布及经济价值,提出了保护野生植物的措施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盐生野菜种类及其经济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河三角洲有盐碱地 5 5 0万亩 ,次生盐渍和较轻盐渍化土地 30 0余万亩 ,占 5 4.4 %。在盐碱地种植蔬菜生长慢 ,产量低 ,品质差。东营市蔬菜大部分来源于寿光地区 ,价格高 ,对当地居民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 ,而在这大片的盐碱地上 ,野生盐生植物应运而生 ,这是当地不可多得的自然  相似文献   
5.
盐碱地农业高效利用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玉珍  刘永信 《湖北农业科学》2011,(20):4160-4162,4173
概述了目前我国为实现盐碱地农业高效利用而采取的盐碱地治理的基本措施,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滨海地区植物区域化分布情况,通过选择4种耐盐植物翅碱蓬、柽柳、芦苇和甘草,进行区域化种植,探索了盐碱地植物区域化种植的可行性模式及经济效益,为盐碱地农业高效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耐盐植物发展盐碱地高效生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论述了目前我国为实现盐碱地农业高效利用而采取的盐碱地治理的基本途径,以及黄河三角洲地区在发展盐碱地高效农业方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索了盐碱地植物区域化种植的可行性模式及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7.
鹧鸪为野生禽类 ,经美国科学家选育而成 ,我国称为美国鹧鸪。鹧鸪生长快 ,繁殖力强 ,肉厚骨细 ,味道鲜美 ,营养丰富 ,含脂肪少 ,且壮阳补肾 ,化痰下气等药性作用 ,被视为珍禽野味。鹧鸪作为一种名、特、优、稀产品 ,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是一个前途广阔的新兴养殖业。种鹧鸪选择 雏鸪 7日龄进行第 1次选择 ,应淘汰弱雏、畸形雏。选留腹部无硬块、活泼、食欲旺盛的雏鸪。 16周龄进行第 2次选择 ,这时 ,鹧鸪的公母已能分辨。公鸪脚上有明显的凸出硬块 ,但公鸪只有 1只脚有凸出硬块的应淘汰。公鸪应选择 ,身躯高大、骨架结实、胸脯宽大、啄脚…  相似文献   
8.
在盐碱地上人工区域化种植翅碱蓬、柽柳、芦苇、甘草4种耐盐植物,根据植物生长习性不同选择不同的种植方式,翅碱蓬和甘草使用种子繁殖,柽柳采用扦插繁殖,芦苇采用地下茎切段繁殖,通过2~3a的种植,计算其生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4种耐盐植物都具有较高的效益,其中翅碱蓬的效益最大,1hm~2可获得12万元左右的经济收益,证明在盐碱地上种植耐盐植物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6种盐生植物对盐碱地土壤改良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选择在含盐量0.5%以上的盐碱地种植6种盐生植物,每年测定土壤中氮、磷、钾、有机质和含盐量,经过3年的人工种植,发现6种盐生植物都能不同程度地改良盐碱,土壤含盐量逐渐减少,而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逐年增加,影响程度为翅碱蓬>中亚滨藜>柽柳>白刺>地肤>罗布麻。另外,还研究了白刺和翅碱蓬对不同土层含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刺对土壤深层改良效果较好,而翅碱蓬对土壤表层改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珍珠菜为景天科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是1997年山东潍坊金冠食品研究所利用珍珠菜与三七嫁接研发出来的一种新的蔬菜品种。其外形与三七相近,但经过培育改良之后,叶片更厚实,更易栽培,除了具备景天科植物抗辐射等功能外,也具备了三七的药用价值,是一种药食兼用的特种营养保健蔬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