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采用荆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叶片、叶柄、珠芽、块茎作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设计不同的激素组合,对荆半夏进行快速繁殖研究。结果表明:MS+6-苄氨基腺嘌呤(6-BA)2.0mg/L+萘乙酸(NAA)0.5mg/L是荆半夏叶片和叶柄的最佳激素组合;MS+6-苄氨基腺嘌呤(6-BA)1.0mg/L+萘乙酸(NAA)1.0mg/L是荆半夏珠芽和块茎的最佳激素组合。以荆半夏块茎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的繁殖系数最高。可见,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能提高荆半夏繁殖系数,同时能缩短荆半夏的繁殖周期。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小麦产量,提升种子药剂处理技术,验证相关种子处理药剂对小麦纹枯病等病害防控效果,通过设置不同种子药剂处理,考察不同药剂对小麦苗情素质及小麦纹枯病等病害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种子药剂处理促进了小麦冬前分蘖,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麦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在试验的7种药剂中,11%吡唑灭菌唑FS(禾跃)、25%氰烯菌酯(劲护)拌种处理的综合效果较好,提高了小麦出苗率,延缓了麦苗生长速度,抑制了越冬前小麦植株地上部生长,降低了白粉病、纹枯病等病虫害的发生率,提高了小麦产量,其小麦产量分别为619.83kg/667m2和648.06kg/667m2,分别较对照提高5.73百分点和11.37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小麦常规施肥存在氮肥施用量大、施肥次数多、施肥方式落后的问题。为小麦生产的节本增效提供科学依据,设计不同的施肥模式,于2020—2021年在睢宁综合示范基地种植,进行不同缓释肥施用模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并通过大面积示范筛选出适应于大面积生产、节本增效的推广模式。结果表明:缓释肥2次施用是小麦增产增效较为有效的施肥方式,其中缓释肥60%基施,40%返青期追施综合效益较高,适合睢宁当地大面积推广应用,每667 m2缓释肥用量比常规施肥用量减少10%左右,综合效益增加10%左右,达到省工、节本、减肥、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睢宁县稻米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发展建议,包括产业定位、优质籼稻品种培育、筛选,栽培技术集成,加强技术服务,开展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培育龙头企业,以品牌带动稻米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小麦为睢宁主栽的粮食作物,但在生产中因所用品种杂乱而对适宜品种筛选与推广带来不利影响。为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好的小麦品种,于2020年10月进行优质小麦品种筛选与示范展示试验,比较徐农029、徐麦33(CK)、江麦816、百农207、烟农19、淮麦33、淮麦40、农麦158、徐麦818、淮麦45、徐麦35共11个小麦品种的生育进程、基本苗数、苗情素质、分蘖能力、抗病性、产量表现。结果表明:11个小麦品种的生育进程基本一致;基本苗数淮麦33最大,为20.36万/667m2;越冬期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长度分别以百农207和徐麦818最长,为30.97 cm和12.87 cm;次生根和种子根数均为烟农19最多,分别为7.00个和7.67个;越冬期总茎蘖和拔节期总茎蘖数分别以淮麦45和淮麦33最多,为62.70万/667m2和122.34万/667m2;抽穗期白粉病的发病率徐农029最低,为41%;产量以农麦158最高,为572.96 kg/667m2,其次为徐麦818、徐麦33(CK)、淮...  相似文献   
6.
淮北地区稻虾共作模式下优质稻生产技术规范,依托淮北地区稻虾共作模式,介绍稻田选择与田间工程、苗种放养前的准备工作,重点从水稻栽培与管理、稻田秋冬季管理等技术层面进行操作规范,结合成本效益分析,为淮北地区绿色、优质稻米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缺钾对油菜主序产量性状的影响及施钾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施钾(+K)与不施钾(–K)处理,研究缺钾土壤上施钾对油菜产量的影响,并重点研究主序不同部位产量性状对施钾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缺钾土壤上施用钾肥油菜产量显著提高,增产量为1 321 kg/hm2,增产率达111%,同时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显著增加,增幅分别达50.1%和9.2%。施钾显著提高单株主序籽粒重、单株主序角果数和每角粒数,增幅分别为33.6%、21.6%和10.3%。施钾对主序不同部位籽粒重、角果数和每角粒数的提高程度不同,其中对主序上部的影响显著大于主序中下部;与不施钾相比,施钾主序上部籽粒重、角果数和每角粒数分别提高69.6%、41.7%和20.1%,该序段相应的钾积累量提高124.4%。综合结果表明,钾肥施用显著提高油菜籽产量,主要途径是增加了角果数和每角粒数,从油菜果序产量性状看,钾素对果序上部的影响显著大于果序中下部。  相似文献   
8.
江苏苏北是中国籼稻种植的最北缘地区,栽插方式为手插,受限于温光资源,机插秧安全齐穗风险较大。笔者根据试验示范结果,形成苏北地区中籼稻机插秧栽培技术意见,保障水稻安全齐穗、灌浆、提高产量品质。  相似文献   
9.
施肥对油菜及田间杂草物质养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和田间杂草物质养分积累的影响,以期为油菜田杂草的生态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氮磷钾硼配施(NPKB)处理油菜产量最高,为1 487.1 kg/hm2,其次是缺K(NPB)处理(1 431.2 kg/hm2),缺P(NKB)和缺N(PKB)处理油菜产量均很低,分别为836.4 kg/hm2和407.7 kg/hm2,油菜干物质累积量的变化趋势与产量的一致。缺P处理杂草的干物质累积量最高,为2 751.0 kg/hm2,其次是缺N(1 669.8 kg/hm2)和缺K处理(1 029.4 kg/hm2),NPKB处理的干物质累积量最低,仅为738.8 kg/hm2。施肥对植物养分含量有一定影响,缺P处理油菜N含量最高(2.06%),但P含量最低(0.22%);而缺N处理油菜N含量最低(0.89%),但P含量最高(0.32%);施肥对油菜K含量的影响不显著。缺N处理杂草P含量最高(0.50%),NPKB处理杂草K含量最高(3.39%),而其他各处理的N、P、K含量没有明显差别。NPKB处理和缺K处理油菜的养分累积量远大于杂草,缺N条件下杂草的养分累积量明显大于油菜,缺P处理杂草的N累积量低于油菜,而P和K的累积量都显著大于油菜。  相似文献   
10.
氮磷钾肥施用对油菜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油菜科学施肥提供依据,利用当前推广的6个油菜品种秦优11号(QY11)、中农油2008(ZNY2008)、中油杂11号(ZYZ11)、湘油17(XY17)、浙油601(ZY601)和沪油杂1号(HYZ1),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氮、磷、钾肥施用对油菜产量及氮、磷、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品种对施肥响应的差异。结果显示,相同施肥处理下不同品种籽粒产量差异显著,不施N(PKB)、不施P(NKB)、不施K(NPB)及NPK全施(NPKB)处理下品种间最大差异分别为385、244、759和720kg/hm2,变异系数分别为18.1%、25.5%、16.4%和11.0%。氮、磷、钾施用可显著提高各品种产量和相应养分积累量,NPKB处理相比PKB、NKB及NPB处理分别增产1 101~2 012、1 681~2 459和293~1 567kg/hm2,N、P、K积累量分别增加63.0~113.2、17.2~23.8和94.1~166.3kg/hm2。不同品种氮、磷、钾肥利用率也存在显著差异。同一品种对氮、磷、钾的响应一致,其中秦优11号对氮、磷、钾肥施用的敏感程度均大于其它品种,湘油17耐低氮、低磷和低钾的能力均高于其它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