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了对玉米历史发展有系统的认识,对建国以来三大平原上玉米生产布局的变动特征进行分析归纳,并探讨其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将1949—2020年划分为五个阶段,计算出70多年来玉米生产集中度指数并对三大平原的玉米生产集中度指数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三大平原间玉米生产集中度指数差距随着时间变化而逐渐增大,其中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玉米生产集中的指数远高于长江中下游平原,2011年之后东北平原玉米生产集中度指数达到40%以上,与华北平原的玉米生产拉开差距。国内玉米生产布局不断向东北和华北平原集聚,东北平原玉米生产集中度占全国玉米生产的近一半。在“粮改饲”政策和针对东北三省一区的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实施后,我国的玉米种植面积减少,相应的产量也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0-2018年河南省宏观统计数据,基于理论和实证视角分析河南省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研究表明,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与城镇居民相比差距较大且增长较慢,但是近年来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在消费结构上,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趋同,但是绝对数相差较大。为此,要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拉动农村居民的消费,同时要继续完善落实相关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重心理论分析了中国三大平原玉米种植面积、单产的时空差异和生产集中度的区域分布特征以及生产重心的变化轨迹。基于2001—2019年的数据,计算了三大平原12个省份的玉米区位熵指数,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索玉米生产布局变迁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三大平原的玉米生产重心经历了从东北平原到华北平原再到东北平原的转移;自然因素、经济发展、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政策都是影响玉米生产布局的重要因素,其中政策的影响最大。因此,建议政府针对主产区制定差异化政策,保障玉米种植的效益,同时继续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促进玉米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绍熹  刘帅 《玉米科学》2022,30(2):183-190
从临时收储政策到“价补分离”政策,玉米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为了测度我国玉米在国际进出口市场上是否存在市场势力,本文利用“看市定价”模型,基于理论和实证视角分析玉米支持政策变化前后我国玉米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权。回归结果表明,在实行玉米“价补分离”政策后,汇率对我国玉米进出口价格的影响显著,政策对我国玉米进出口价格的影响为负向。在玉米“临储政策”改革后,我国的玉米进出口价格下降,同时在玉米出口市场上呈现出较弱的市场定价权。因此,我国仍需从降低玉米生产成本、提高玉米生产品质、持续推动政策实施以及完善玉米种植保险等方面入手,增大可获取利润的空间,从而获得更有利的贸易条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