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从南极嗜冷菌中筛选出1株降解多环芳烃的菌株NJ49,采用16S rRNA分子鉴定方法鉴定其属于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其降解特性研究表明:它可以在以萘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中生长,在5℃低温环境中降解多环芳烃,这可为我国低温养殖海域多环芳烃的清除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低温胁迫过程中南极冰藻(Chlamydomonas subcaudata)色素的变化,分析了低温对南极冰藻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过程中,叶绿素a和α-胡萝卜素含量先降低再升高,而叶绿素b和叶黄素含量相对稳定,说明富含叶绿素b的集光色素蛋白复合体(LHC)是南极冰藻产生低温弱光适应性的重要成分。  相似文献   
3.
基于多光谱遥感技术,通过无人机平台搭载多光谱相机PARROT SEQUOIA,对马铃薯试验田进行低空扫描,鉴定马铃薯品种(系)在病害胁迫下的生长情况。对人工调查得到的21个马铃薯品种(系)早疫病病情指数和扫描分析得到的NDVI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DVI数值与病情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73。线性回归分析中的决定系数(R2值)为0.947。由此确定,多光谱遥感技术可以应用于马铃薯品种(系)对早疫病的抗性鉴定,提高调查效率。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及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采用盆栽试验,以开花期马铃薯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提取其总DNA,通过Illumina Miseq对细菌 V3~V4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对干旱处理下马铃薯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有效序列1 263 889条,6 785个OTUs归属33个门、94个纲、267个目、462个科、919个属、1 930个种。与对照土壤相比,种植马铃薯后根际土壤中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为优势菌门,其中放线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干旱处理提高了马铃薯根际土壤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相对丰度。PCoA(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分析显示,种植马铃薯和干旱胁迫是造成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异的重要因素。PICRUSt(phylogenetic investigation of communities by reconstruction of unobserved states)分析表明,干旱处理后根际土壤细菌的变化与马铃薯植株的生理代谢、信号转导、防御机制和基本生命活性等密切相关,对植物的生存和耐旱性具有重要意义,为通过改良土壤微生物环境来提高植物胁迫耐受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农桑辑要》为元朝司农司修编,其编撰者畅师文曾先后2次在保宁府(路)(今四川阆中)为官计6年,离任同知保宁路事后不久便呈上所纂《农桑辑要》,被当朝敕命颁发各路,为元代医治战争创伤,推动农桑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畅师文在保宁为官期间,对当地蚕桑丝绸已有洞见底蕴的了解,为《农桑辑要》的修编做了前期铺垫。《农桑辑要》书中所述“冷盆”缫的生产场景与阆中出土的宋代“古蜀缫车”互为映照,反映出在元初前阆中蚕桑丝绸生产已具较高水平。阆中蚕桑丝绸历史久远,文化底蕴丰厚,所沉淀的蚕桑、丝绸等生产技术和经验成就了《农桑辑要》一书的付梓,从而也充分证实了在宋、元时期阆中为中国蚕桑丝绸生产技术最发达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6.
尼古丁降解菌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国内外尼古丁降解菌的主要菌属及Arthrobacter nicotinovorans菌代谢尼古丁途径的酶学、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进展,并对其在未来工业上可能的应用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烟草科学研究、尼古丁污染生物修复和降解菌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1.中暑:在烈日炎炎的盛夏,该病最易发生,特别是在太阳曝晒下干农活,极易发生中暑。轻者全身乏力、头昏、胸闷、口干、大量出汗,重者出现恶心呕吐、昏厥、痉挛。由于出汗过多,加之供水不足,很可能并发脱水,甚至休克。为此,农友们首先要尽量避免在烈日下劳作,一旦发生中暑要采取自救措施:立即离开酷热区,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并多饮水、多休息,有条件可口服十滴水、人丹丸、霍香正气水等药物,或用清凉油、风油精擦拭太阳穴、腋窝、脐周等部位。轻者采取上述措施一般都能好转,重者特别是脱水休克者应迅速送医院治疗。   2.…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