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4篇
综合类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敏水稻叶色突变体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相似文献   
2.
在二系杂交水稻种于生产中,由于母本雄性不育不彻底,往往造成自交种子污染;在不育系繁种时,由于与外源花粉串粉杂交或机械混杂,因此难以保证不育系纯度。作者选用叶绿素缺失突变体为模式标记,讨论了标记性状必需具备的条件及其应用方法。最后以一个转绿型白化突变体为例,证明了标记性状对当代及F_1杂种优势无负效应,从而证实了这一去杂体系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籼型温敏核不育水稻转绿型白化突变体的利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试验对2个由^60Coγ射线辐照产生的苗期白化突变体W24和W27的叶色转换过程及其稳定性、农艺性状和配合力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个突变体的叶色突变在不同生长温度下均可表达,叶色特征基本相似。第1 ̄3张叶片在伸出时表现白化,但在随后的生长过程中逐渐转绿,可转绿叶片的面积,第1叶约为40%,第3叶约为90%,第4叶开始表现正常绿色。突变体与亲本2177S的柱头外露率及大多数农艺性状无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离子注入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离子注入这一高技术应用于水稻诱变育种的研究始于1987年5月,由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和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共同承担.现将研究进展情况简报如下: 一、试验概况试验以处理金陵玉籼(512)干种子开始,摸索注入离子的适宜能量、剂量和质量数.能量从低到高,剂量从小到大共处理八批种子,分别于6月1日和6月30日播种,观察M1代诱变生理损伤.随后于11  相似文献   
5.
水稻转绿型白化突变系W25的叶绿体超微结构研究①吴殿星1舒庆尧1夏英武1刘贵付1黎军英2(1浙江农业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杭州310029;2浙江农业大学生物研究所,杭州310029)StudyonChloroplastUltrastructur...  相似文献   
6.
对温敏型叶绿素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表明,离子束诱变的水稻温敏型叶绿素突变体苗期叶片黄化性状是以一对隐性核基因为主,核质互作遗传;其叶绿体在超微结构上表现为基粒数少,基粒类囊体片层数目少,发育滞后,叶绿体缺少明显的双层膜结构。  相似文献   
7.
水稻转绿型白化突变系W25转绿特性的研究舒庆尧,吴殿星,夏英武,刘贵付(浙江农业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杭州310029)StudyonGreenismCharacteristicsofGreenableAlbinoMutationLineW25o...  相似文献   
8.
60Co-γ射线诱发的8个釉型温敏核不育系水稻叶色突变系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叶色突变高温表达型、低温表达型及温钝型。对温钝型3个突变系研究发现,该性状由单一隐性基因控制,其农艺性状除LCM6外与对照2177s相似或有所改观,育性转换特性和配合力也与对照相仿,对杂种优势无细胞质负效应。与杂交种“汕优63"混合播种时,叶色  相似文献   
9.
经离子束诱变处理的新广亲和系,影响其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三者对产量具有均等的贡献。亲子代性状之间相关分析表明:通过选用千粒重大,每穗实粒数多、株高较矮、全生育期适中的亲本,能达到改善杂优组合的目的。遗传力高的较为稳定的性状,诱变后变异幅度不大,育种上最好选择杂合体进行离子束诱变处理。  相似文献   
10.
利用RAPD技术检测转绿型白化突变系W25基因组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转绿型白化突变系W25系γ射线辐照籼型温敏核不育水稻2177s获得的一个叶色突变体。在整个生育阶段,其叶色呈现白色-转绿-返白-复绿规律变化。RAPD分析结果表明,70个随机引物中有3个引物不能扩增出多态性DNA,共扩增出493条DNA条带,平均每个引物7.4条,其中引物H05能扩增出W25和2177s多态性产物,2177s表现出缺失2条特异性DNA条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