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1篇
综合类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缙云山林地土壤纤维素分解菌及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林地土壤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及酶活性,为高效纤维素分解菌群的筛选提供参考。【方法】以缙云山的楠竹林、马尾松林和杉木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土壤养分含量、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和纤维素酶活性,然后就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杉木林地的土壤纤维素分解菌数量、相对酶活性、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Cx)和滤纸酶活性(FPA)平均值均显著高于楠竹林地,分别是后者的9.70,1.24,2.80和2.81倍,且楠竹林地上述各指标均高于马尾松林地,分别是马尾松林地的1.36,1.15,1.03和1.07倍。(2)杉木林地和马尾松林地的Cx、FPA变化动态相似,Cx、FPA均在培养至5d时最高,之后略有下降;而楠竹林地的Cx、FPA则是在5d前平稳增长,之后迅速上升,培养至7d时最高。(3)相对酶活性、Cx、FPA两两呈极显著正相关,纤维素分解菌数量与相对酶活性、Cx、FPA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纤维素分解菌数量、相对酶活性均与有机质、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Cx与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呈显著正相关,FPA与有机质、全氮、全磷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磷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杉木林地的纤维素分解菌活力较强,纤维素分解转化能力及碳循环速率高于楠竹林地和马尾松林地。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对桑树水土保持效益的客观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理化性质分析法,研究桑树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其抗蚀性能。[结果]桑树林地可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抗蚀性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其中剑持的土壤改良效果最好,有机质含量最高(30.67 g/kg),是湖桑32号的1.82倍。各样地土壤团聚体分布均不均匀,风干土团聚体主要分布在>5 mm范围;3种桑树林地>0.25 mm风干土团聚体(94.50%~97.00%)和水稳性团聚体(50.16%~61.66%)含量均较高,并以嘉陵20号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大(61.66%),表明该桑树对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强其土壤稳定性效果最好。嘉陵20号水稳性指数为0.52,其结构体破坏率最小(36.43%),水稳性团聚体的GMD和MWD分别为1.06和1.33 mm,表明抵抗降雨侵蚀和径流冲刷能力最强。嘉陵20号的内摩擦角为13.712°,为剑持的1.40倍,湖桑32号的黏聚力最大,说明这2种桑树均对土壤有较高的改良作用。[结论]剑持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最优,嘉陵20号在改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方面具有较高优势,湖桑32号可以提高土壤黏聚力以增强土壤的抗侵蚀力,三者在对土壤的水土保持效应方面各有优势。其中,嘉陵20号在各方面的表现较优,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3.
竹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竹是中国重要森林资源,利用过程中约有60%~70%的废弃物产生,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竹废弃物中约含65%的纤维素类物质、23%的木质素以及其他营养成分或功能性成分,可直接利用、传统加工利用和工业化利用,主要产物有材料、生物质燃料、竹炭、竹醋液、药品或保健品、食用菌、肥料、饲料等。今后需加强原料的搜集与预处理、纤维素与木质素等主要成分的充分利用、功能性成分的产品研发、专用设备研发、加工工艺和技术改进、提高产品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研发等方面工作,以利于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化,真正实现竹资源的"零"剩余,全面提升竹的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