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3篇
畜牧兽医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     
为加快我国肉牛种业发展,推进遗传改良进程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推广优良种质,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第四届种公牛拍卖会将于 2023年 7月在内蒙古乌拉盖草原举行,同期将举行"首届肉牛种业发展大会".为展示我国肉牛育种成果,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我刊配合大会面向全国开展了肉牛种业征文活动,共征集到论文 42篇.鉴于期刊版面,征集到的文章先在2023年第 6期以"肉牛种业专题"形式刊出.  相似文献   
2.
结合西藏实际,从精液提取、贮存、解冻、品质检查等方面开展了荷斯坦、娟姗牛冷冻精液生产工艺流程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液态氮进行细管冻精制作,将稀释后的精液进行液氮冷冻保存,解冻后精子活力符合种用标准。该研究为利用人工授精技术进行高原奶牛养殖和当地品种改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立足于当地实际情况和农业产业化特点,对其农业产业化的目标确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模式、机制以及产业政策等,有个稳定的可行性指标因素做为战略依据,提出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指标和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比较线性回归模型与机器学习模型在利用体尺性状预测体重时的准确性。测定102头革吉那布地区两岁龄牦牛相关体尺性状(体高、体长和胸围)与体重,然后将数据按照不同比例梯度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利用传统的一般线性模型方法和机器学习方法(高斯过程回归、支持向量机)分别构建体尺性状与体重之间的回归预测模型。每个比例均重复5次,将体重的真实值与预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值作为当前比例下的模型准确性结果。结果显示,随着训练集数据的增加,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较稳定在0.71至0.80之间,而机器学习方法的预测准确性最高达到0.91。故在训练集数据充足的情况下,相比于一般线性模型,利用机器学习方法进行预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鉴定阿里牦牛血清生化指标及其临床诊断参考范围,实验分析了69头阿里拉牦牛的39项血清指标并完成了阿里牦牛39项血清生化指标95%置信参考范围。结果显示,数值最高指标主要包括:乳酸脱氢酶、a-羟丁酸、渗透压,数值最低指标主要包括:尿素氮/肌酐、β-2微球蛋白和胱抑素C。同时在不同饲养模式下,阿里放牧牦牛和舍饲牦牛的39项生化指标比对分析显示,舍伺牦牛的4项指标(总蛋白[TP]、间接胆红素[IBIL]、碱性磷酸酶[ALP]、β -2微球蛋白[β2-MG])显著高于散养牦牛(P<0.05)。另外,舍饲牦牛群体的肌酸酶同工酶(CKMB)、二氧化碳(CO2W)、尿素(BUN)和尿素氮/肌酐(BUN/Cr)指标均高于散养牦牛群体(P<0.01)。本研究不仅构建了阿里牦牛成年健康个体生化指标评价体系,同时对处于不同饲养模式条件下极端高海拔的案例牦牛群体的生化指标改变也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本研究结果不仅为今后品种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理论数据参考,同时也为今后建立和优化牦牛血清学检测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补饲对牦牛越冬的积极作用,在冷季对不同生长发育阶段(2岁、3岁及5岁以上)牦牛进行了放牧加补饲的育肥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牦牛其试验组日增重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利用MHC基因区域两个遗传标记(BF1和BM1258)对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的本地牦牛(GZD,16头)和半野血牦牛(GZY,18头)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估。研究结果显示:BF1位点的期望杂合度(HE=0.71996)和多态信息含量(PIC=0.66063)以及等位基因数(NA=11)都要高于BM1258位点(HE=0.56773、PIC=0.45553、NA=6),但BF1位点的观测杂合度(HO=0.30331)小于BM1258位点(HO=0.66471)。就群体而言,GZD的期望杂合度为0.6727±0.0934(HE±SD)、观测杂合度为0.5563±0.0892(HO±SD)以及PIC为0.58534,都高于GZY。GZD的近交系数(FIS=0.178)小于GZY(FIS=0.337)。通过两个微卫星位点基因型共构建了17种单倍型,GZD中含有12种单倍型,GZY中存在11 种单倍型。在单倍型水平上,GZD的期望杂合度(HE)为0.8759,观测杂合度为0.8000±0.1033,多态信息含量为0.8323,也略高于GZY相关参数两个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指数在两个水平均显示为差异不显著(FST=-0.01370(位点水平),FST=-0.00300(单倍型水平)。总体而言,该两个牦牛群体的MHC免疫区域遗传多样性丰富暗示其抗病性和适应性遗传基础优秀,其次来那个群体遗传差异不明显,加之半野血牦牛种群近交系数偏高,故建议对该两个群体采取混群合并保种,提高种畜利用率,防止近交系数持续增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流通平台、加工平台、生产平台和服务平台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中的9个重点.  相似文献   
9.
西藏黄牛改良从1979年开始,科技工作者应用先进的"品种基因选择"、"不同品种的组合运用"、"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等生物技术,经改进、组装、配套,保留了"京×藏""西×藏""娟×藏"3个杂交组合方案,并结合西藏的实际现状,经过30多年的转化推广应用,改变了西藏黄牛季节性发情的遗传性,由原3年两胎转变为1年1胎。黄牛改良研究成果,成功地克服并首次解决了西藏高寒生态条件下家畜引种不适应的重大技术难题,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西藏黑白花牛在高寒生态条件下的适应能力仅次于西藏黄牛,可以在海拔4200m地区生存生产,为培育"西藏乳用黑白花牛"开创了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饲粮对西藏牦牛瘤胃内环境的影响.选取3周岁、平均体重(154.8±13.6)kg、健康无病的牦牛20头随机分为低精料组和高精料组,每组10头,公母各半,分别饲喂低精料(精粗比40∶60)和高精料(精粗比60 ∶ 40)饲粮,预试期10d,正试期90d(8、9和10月).结果:饲粮精料水平的提高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