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上海日用电机厂本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厂,但在1987年,它以上海桑塔钠轿车国产化改造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大胆进行技术引进和改造升级,短短十年,便占据国内轿车散热器70%的市场份额,并成为一汽、二汽、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等大型企业配件的供应商.能在国内十年改革的风雨历程中取得如此成绩,作为一名经济工作者,不得不为该厂的成功经验赞叹不已.同时心中也有颇多感慨.下面结合该厂的实践,谈谈中小企业在技术引进时应注意的原则,以便花小钱办大事.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水直播稻“一封二杀”化除技术的推广运用,对发展水稻生产起了积极作用。由于“封杀”的特殊技术要求,导致了水稻高产的新矛盾:为适应芽前“一封”而采用湿谷播种,拉长了田间出苗时间,使生育期推迟3~5天,总叶龄减少0.5叶;水稻3叶期有2甲4氯混配的“二杀”,杀掉了低位分蘖,缩短了有效分蘖可靠叶龄期;“一封二杀”持效期短,中后期千金子发生量大,成为强害杂草;该化除体系的防效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响应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和响应指数模型,对30个省份的城镇化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和响应指数进行了测度,就其时序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利用系统GMM模型对响应指数进行了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省份城镇化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差异明显,考察期内二者增速分化严重;东部地区响应指数多为正,中部地区多为负,西部地区正负大体相当,考察期内中部地区响应指数向更优状态转移比率大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投资型环境规制和费用型环境规制对响应指数分别起到负向和正向调节作用,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水平为正向调节作用,产业结构的作用不显著。为促进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应在加大环境治理投资的同时提高其效率,制定较高的环保税税率并扩大覆盖范围,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和规模化,推崇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4.
枣树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树种,栽培历史已超过3000年,目前国外尚无栽培记录.因而,加入WTO之后,枣特别是鲜食枣,是唯一不受洋水果冲击的品种,其出口潜力巨大.我们应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枣树栽培.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利用湘西沅陵山区小气候结合水库底层冷水串灌繁殖水稻低温敏核不育系陆18S的高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针对山区“二干田”难以推广水稻软盘育秧这一难题,沅陵县采用深水抛栽技术,并获高产。为山区“二干田”推广水稻软盘育秧提供成熟技术。  相似文献   
7.
向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扩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建军 《福建林业科技》2006,33(4):222-224,242
向海自然保护区在开展生态旅游初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目前却面临较多的问题。如景观可欣赏度降低、开发推广力度不够、基础设施落后、管理不善和缺乏环境保育手段等。该文在分析生态旅游内涵的基础上,针对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就其生态旅游扩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一、促成栽培的基本原理 牡丹、芍药生长发育规律特别是开花生物学特性,是促成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在共生长期进行促成栽培必需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花芽已基本形成,既至少完成初级的形态分化;二是植株已经具有一定的营养基础(包括营养面积与营养贮备),即供应其能源和作为其支柱的根茎叶必须处理,并创造较为适宜的环境条件,才能促使期提前开花。  相似文献   
9.
宣城市2006年气候影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宣城市2006年气象资料,分析了气候特征及其影响.研究发现,2006年该市平均年降水量偏少,东北部多于西南部,梅雨量较常年明显偏少;该市年平均气温偏高;气象灾害较多.洪涝、台风、高温、干旱、风雹、寒潮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经常发生,尤其是风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最大.极端天气造成农业经济损失较大,但水稻、小麦、油菜、棉花收成比较好,气候属中等年景.  相似文献   
10.
以河南省为例,利用投入产出法对1997-2010年的居民消费碳排放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就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而言,全省居民人均碳排放水平呈逐年递增趋势;城镇居民人均碳排放水平要稍高于农村,但前者较为稳定,后者增长趋势明显。就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而言,居民消费人均间接碳排放要远高于直接碳排放,增长趋势亦如此,其中电力热力和水的生产供应业、其它行业、机械电子设备制造业和采掘业四个部门的人均碳排放增长较快;城镇居民人均碳排放水平要远高于农村,增长趋势稍高于农村。研究认为,为减少居民消费碳排放,应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倡导低碳消费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