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3篇
园艺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现有的香蕉滴灌技术自动化程度低 ,节水效果欠佳的不足 ,设计一种智能控制器 ,能自动根据土壤的湿度连续调节滴水量 ,且节水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利用温泉温室对感光型杂交稻组合父本提早播种育秧,可加快父本生育进程,从而提早收获(6月中旬收种),实现在信宜本地早制晚用.该方法与海南早春制种相比,产量相当,但成本明显减少.以汕优3550试制为例,介绍了温室结构及利用温泉热能加温的方法、亲本的性状表现及该组合的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3.
基于WAP技术的手机农业信息网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基于WAP技术的手机农业信息网设计思想和体系架构,阐述了系统开发的4个功能模块,并对其中涉及的WAP关键技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基于WAP技术的手机农业信息网的应用,是有效解决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途径之一,有助于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相似文献   
4.
种子纯度是衡量杂交稻种子质量的主要指标.纯度低的种子不经检验而直接进入市场,往往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危害,影响水稻总产量,水稻种子纯度倍受关注.如今的种子纯度鉴定分室内和田间检验,室内检验发展速度较快,如PRPD、DNA指纹技术、同工酶电泳法等,这些方法应用于生产受技术水平和操作人员人为误差等因素的影响,大范围应用于生产有一定的难度.目前,生产上的鉴定方法还是以田间鉴定法为主,海南大田异地鉴定法最为普遍,但也受气候影响,且耗时长、成本高、时效性不强等从而受到一定的限制.为了解决在种子出售前鉴定杂交稻种子纯度的问题,自1998年,我们借鉴利用电热器加温在小温室内快速鉴定杂交稻种子纯度的成功经验,展开利用温泉地热鉴定杂交稻种子纯度的试验,现已成功摸索出一套鉴定早晚两造种子纯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水稻瘤矮病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宜市自1991年水稻瘤矮病大发生以来,通过近10年进行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技术试验,探索出一套综合防治技术,包括选用丰产抗病品种、种子处理、注重健身控害栽培技术、保护和利用自然老一辈敌、合理使用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扑灭秧田期和回青期的电光叶蝉、大田人工防治等措施,取得了较显著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利用温泉热能与控光技术鉴定杂交稻种子纯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水稻的光温反应特性(短日高温促进幼穗分化),通过利用温泉热能与控光技术在温室内鉴定杂交稻种子纯度,可明显缩短鉴定时间,对秋季生产的早稻种子和早春海南生产的晚稻种子,均可在各自售种或播种前及时鉴定出种子纯度,且纯度鉴定结果准确可靠,同大田鉴定结果基本一致。该方法较好地将时效性和准确性结合在一起,克服了以往鉴定方法的缺点,2001年8月通过了广东省茂名市科技局组织的技术鉴定,有望成为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的一种有效的种子纯度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7.
利用温泉热能与控光技术对2001~2003年的杂交稻种子样本纯度鉴定结果表明,2001年和2002年种子纯度基本稳定,2003年种子纯度下降3个百分点以上。对纯度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要加强亲本提纯、实行严格的繁育制度、隔离制种区和认真去杂,以确保杂交稻种子较高纯度。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两系法杂交稻培杂 118在不同肥力条件生长的发育特性及产量构成表现。结果表明培杂 118生育期较长 ,属中迟熟种 ,具有分蘖力强 ,耐肥抗倒 ,高抗稻瘟病、中至高抗白叶枯病和纹枯病 ,丰产性较好等特点 ,在较高肥力条件下 ,产量可达到 9.85t/hm2 。针对这些特点 ,提出了培杂 118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培杂118是信宜市农科所利用培杂64S和信J118测配而成的现任纱杂交稻新组合,其生育期较长,属中迟熟品种,具有分蘖力强、耐肥抗倒、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比达98.0%、中抗白叶枯病和纹枯病、丰产性较好等特点。针对培杂118及其父母本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高产制种与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滴灌法灌溉是一项节水、节省劳动力物力、提高产量的新型灌溉技术。在香蕉生产上应用,可香蕉生长速度快、产量高、品质优,并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值得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