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接连掀起公路、运河和铁路建设的高潮,三者共同形成一个全国性的交通网络,这对于沟通农业与市场的联系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农业所需物资及农产品通过发达的交通能迅速便利地交流,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英国农民对市场反应的灵敏也有赖于此,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就刺激了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又促进了市场的扩大与完善,这对于英国农业,对于英国整体经济的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改革成功的文章,无不将其归功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和推广,毫无疑问,这是促使农村经济改革成功的首要因素。但,长久以来,学界却忽视了其他几个重要因素:即,国家在这一时期还采取提高粮食收购价、限定粮食征购数量,以及扩大进口粮食等特殊政策,给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供了持续的推动力和可行条件。另外,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考察,"四三方案"引进大化肥厂的投产,成倍地扩大了单位化肥施用量;籼型杂交水稻和高产小麦的研制成功和推广,这两项先进科技的引进和进步使得粮食亩产大幅度增加,从而为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功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这五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共同促使新时期农村经济改革顺利进行并最终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真正具有现代化意义的经济纲领。它深刻分析了70年代末中国农业经济的现状,明确认识到农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关系,农业发展对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性。它的出台是中国共产党顺应中国历史发展实际的产物;文件本身体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须发展现代农业这个核心内容;并且强调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此外,该决定还含有与中国建设现代化相关的丰富内涵,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对我们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完成自近代以来数代中国人盼望国家繁荣富强的梦想仍然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革"结束后,随着国家政治气氛的宽松,四川、安徽等地农村出现各种形式的承包制。小岗村后来成为典型个案。1978年底,小岗村一二十户农民冒着违反国家农业政策的风险,实行包干到户的"大包干"制,此举扭转了他们长期贫困的境地。而且,以此为契机,各地的改革试验共同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改革大局。"小杠杆撬动大局面"这一中国改革中的特色,既基于基层生产的实践,也得益于高层领导的决策。这种模式只要具有成功的基层试点,民主的领导作风,以及决策层以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为重的立场,就是一条可以持续发展、成功的模式,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其中的规律。相信这种探索也将会对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把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强大的工业化国家,对传统农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先后推出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取消农业税的重大决策.土地改革彻底清扫了封建制度的障碍,为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做好了准备工作.农业合作化的结果是建立国家和集体土地所有制,这次转变为中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