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林业   3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复合肥和微量元素配施对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幼林生长的影响,为云南松幼林施肥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U*15(157)均匀设计,开展复合肥、氮、磷、镁和硼肥不同水平及其组合对8年生云南松幼林生长影响的试验.[结果](1)施肥后1.5 a时,胸径、树高和材积增长率分别达23.5%~50.3%、18.0%~31.4%和75.3%~159.3%,均高于对照的22.4%、14.8%和67.3%.处理组合间,除施肥后0.5a的树高增长率外,施肥后0.5、0.5~1.5 a和总的胸径、树高和材积增长率均呈现极显著的差异(P<0.01).(2)施肥后0.5和1.5 a 2次测定时,影响以上3个指标增长率的主导因子呈现动态变化,其中,施肥后0.5 a时,影响胸径和树高增长率的主导因子分别是磷和镁肥,施肥后0.5~1.5 a和总的为硼和磷肥,影响材积的主导因子与胸径的相一致.(3)因素的水平间,①除0.5~1.5 a期间复合肥和镁肥外,其余肥料种类的不同水平都对胸径和材积增长率产生极显著的差异影响(P<0.01);②树高仅尿素和磷肥对0.5~1.5 a期间和总的增长率产生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的差异影响,即云南松幼林施肥对胸径和材积生长的促进效果优于树高的.(4)复合肥、磷和镁、硼肥分别为0.53,0.10 kg/cm和2.50,0.50 g/cm配施可加速云南松幼林生长,极大提高林分蓄积量.[结论]多种肥料配施可极显著的促进云南松幼林生长,最优配方在施肥后1.5 a时,单位面积蓄积量可达对照的2.0倍以上.此外,土壤缺磷的云南松林区,增施磷肥对云南松林木生长极其重要;尿素抑制其胸径生长,但促进树高生长.  相似文献   
2.
采用L9(34)正交设计开展不同的微波辐射时间、次数及截根组合对苗木生长量和生物量影响的试验,研究微波辐射时间、次数和截根方式对华山松(Pinus armandii)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组合间平均地径、苗高、上胚轴直径和轴长均呈现极显著差异.影响华山松苗木生长的主导因子随着苗龄的增长而改变,且影响不同生长指标的主导因子也不同.苗龄7个月时,全株、根、茎和叶平均烘干重分别为0.523~0.754、0.157~0.257、0.137~0.227和0.230~0.297g·株-1.苗龄8个月时,地径和苗高最优的处理组合为20s辐射1次、桶内截根(A2B1C2).通过微波辐射和截根的组合处理可促进华山松苗木生长.  相似文献   
3.
采用L 9(34)正交试验开展基质、温度及乙烯利浸种对滇青冈种子发芽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滇青冈种子发芽延续期98 d,处理组合的平均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发芽速度分别为48.7%~76.2%、4.9%~16.4%、2.1~3.7粒·d-1和92~105 d,处理组合间4指标差异均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p<0.05或p<0.01)。基质是影响以上4个指标的主导因子,其中,森林土∶炭渣为60%∶40%的配比极显著地提高滇青冈种子发芽相关指标,35℃温度处理显著地提高滇青冈种子的发芽速度。发芽率和发芽势理论优水平组合为1.2%的乙烯利浸种置于25℃烘箱恒温处理3 h,播种于森林土∶炭渣为60%∶40%的基质中。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修枝对云南松人工幼林林分结构和生长的影响,对宜良禄丰村林场尖山林区1 m×2 m×5 m非均匀密度控制营造10年生人工林,采用L4(23)正交设计(增加不修枝和重度修枝的2个对照)开展不同修枝方式和强度的试验,并于修枝前及修枝2 a后开展林分调查。结果表明:修枝前后林分径阶分别为2~14 cm和2~16 cm,8、10和10、12 cm径阶是构成林分此2个阶段的主要成分;修枝后,正交试验修枝4个处理组合的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分别为增加23.4%~28.7%、28.6%~34.2%、83.6%~100.3%,不修枝的此3个指标分别是21.9%、20.2%、68.9%,重度修枝的则分别为20.3%、21.4%、63.4%;以上3个指标增长率最大的都为手锯修枝保留3轮侧枝组合的,且正交试验修枝的均高于不修枝和重度修枝的。适宜的修枝方式及强度组合极显著地促进云南松幼林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以2年生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实生苗的当年生顶梢为扦插穗条,采用L9(34)正交设计开展IBA和IAA不同浓度混合溶液处理穗条扦插于3种基质共11个处理组合(2个对照)的试验。结果表明,除未生根的4个处理组合以外,其余7个处理组合的生根率为5.6%~40.0%,1~3级根数为1.8~2.4、5.6~16.4和0.4~5.0条/株,1级根直径和根长分别为0.57~2.14 mm和13.6~18.5 cm,2和3级根长则达3.2~5.0和2.0~3.1 cm。处理组合间除1级根数和3级根长外,其余6个根系指标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1份松树皮与2份菌根土的基质能提高扦插生根率及促进根系生长和发育;0.35 g/L的IAA处理穗条对促进根系发育有显著影响(P0.05),0.16 g/L的IBA则对促进1级根发育与生长有极显著影响(P0.01)。A2B3C1(基质为1份松树皮与2份菌根,0.5g/L IAA,与0.16g/L IBA的混合激素溶液)组合效果最佳,其生根率达到40.0%。  相似文献   
6.
采用L9(34)正交设计(增加1个对照),进行根博士追肥和IBA叶面喷施对云南松苗木生长影响的试验。苗龄45 d时开始第1次追肥和叶面喷施激素。分别于苗龄90、135、180 d与225 d时测定其地径和苗高,255 d时测定主根长和一级侧根数。结果表明,苗龄225 d时,平均地径和苗高分别为1.46~2.02 mm和4.5~5.2 cm,测定时,主根长和一级侧根数分别为21.7~31.1 cm和8~12条·株-1。除135 d和225 d外,其余各阶段地径与苗高均呈现极显著差异(P<0.01)。影响地径和主根长的主导因子是追肥频率,苗高和一级侧根数的则是根博士浓度;侧根与苗高协同生长,主根长与地径生长呈正相关。30 d追施1次300倍的根博士溶液与叶面喷施0.15 g·L-1IBA溶液的组合促进苗木生长。试验根博士与IBA配合应用可防止云南松产生蹲苗现象。  相似文献   
7.
8.
为了解基质配比、容器孔穴数和缓释肥不同水平及其组合对华山松(Pinus armandii)苗木生长的影响,采用L_9(3~4)正交设计开展试验。结果表明,苗龄210~300 d的4个阶段(每30 d测定1次),不同处理组合苗木的平均地径和苗高分别为1.2~1.7,1.7~2.0,1.8~2.0,1.9~2.5 mm和6.1~7.4,6.6~7.9,6.9~9.7,7.4~10.8 cm,处理组合间此2项指标具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基质始终是影响4个阶段地径和苗高生长的主导因子,森林土∶草泥炭为1∶1的基质极显著地促进苗木生长。每容器施1.5 g缓释肥有益于苗木生长。基质和缓释肥对苗木生长具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表明疏松透气和充足的养分可极显著促进华山松苗木生长;有益于苗木生长的最优处理组合为森林土和草泥炭配比为1∶1的基质置于侧壁无孔的管状容器,每容器施1.5 g缓释肥。  相似文献   
9.
在宜良禄丰村林场尖山林区,以11年生1m×2m×5m非均匀密度造林的云南松人工林为对象,调查其胸径、树高等生长指标,测定林木各器官和圆盘生物量,探讨其林分结构、林木器官生物量和含水量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1年生云南松人工林林分平均胸径为9.9cm,8cm、10cm和12cm径阶的林木占总株数的82.1%,不同径阶株数频率及其胸高断面积比呈正态分布,各径阶平均单株胸高断面积两两间呈现极显著的差异(P0.01)。树干、侧枝、针叶和球果的生物量分别占全株的62.8%、22.8%、14.1%和0.2%,树干、侧枝和针叶的含水率相近,约达生物量鲜重的60%。树干从地径至梢头,每2m区分段的生物量两两间随树高增高呈现极显著的降低(P0.01),其断面高的含水量随树干增高逐渐增大。11年生云南松人工林的林木进入速生期,尖削度较大,应开展修枝等抚育。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NaOH浓度(%)、壳聚糖浓度(%)及浸种时间的水平及其组合对柚木(Tectona grandis)种子发芽过程中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动态变化影响,采用L9(34)正交设计开展试验实施。分别于播种前(初始)和播种后7、14、21、28 d时测定以上2指标。结果,可溶性糖初始含量为1.39 mg·g-1,播种后4个阶段处理组合的可溶性糖分别为0.20~1.44、0.11~0.70、0.10~0.63和0.15~0.54 mg·g-1,播种后处理组合间可溶性糖含量呈现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28 d时)的差异。种子淀粉初始含量为0.41 mg·g-1,播种后4个阶段处理组合其含量分别为0.14~2.16、0.35~0.90、0.44~0.68和0.32~1.01 mg·g-1,处理组合间除21 d的外,淀粉含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7 d时)的差异。壳聚糖浓度是影响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