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林业   2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6篇
  2013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省茶业改良场用福建引种的白毛猴(政和大白茶)或其亲缘为父本,与该场优良新品系为母本,进行人工杂交,选育出“台茶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号四个茶树新品种。  相似文献   
2.
红松杈干现象是培育人工红松过程中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本文通过对人工红松分杈树干进行调查研究,认为分杈虽会导致材质下降,但却能增加立木材积和林分蓄积。在人工红松二元立木材积表的编制过程中应增加一定比例的分杈样木,以便更精确地反映林分状况。  相似文献   
3.
人工针阔混交林生态条件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红松、日本落叶松与色赤杨、紫椴、白桦、刺楸、水曲柳针阔混交林及红松、日本落叶松、色赤杨、白桦、刺楸、水曲柳等纯林的生态因子的调查,结果表明,混交林能改善森林的生态环境,调节林内温度,降低蒸发强度,提高林内的相对湿度,减小林内风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N、P及有机质的含量,对林分的增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施用硫酸铵对红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台茶十二号,便名“金萱”;台茶十三号,便名“翠玉”是作者来台之初,在台湾省茶叶改良场的前身—平镇茶叶试验所时,就开始选育,属半发酵茶类的新品种。“金萱”是用人工杂交—以台农8号(青心乌龙系)为母本与硬枝红心(无性繁殖之台湾地方名种)为父本,第一代中,用无性繁殖选出的新品种;“翠玉”也是从人工  相似文献   
6.
在53年生红松人工林内进行施石灰降低土壤酸度试验,施石灰量分别为0.1、0.2千克/米~23个月后土壤pH值即明显提高,2年后测定胸径、材积生长率,比对照分别提高0.3%、0.2%及1%、0.6%以上,说明对土壤pH值较低的红松人工林施适量石灰有助于促进林木生长。  相似文献   
7.
1983~1991年在辽宁省草河口和桓仁县八里甸地区,对红松落针病的流行及与寄主生理节律进行观测研究,其结果:红松落针病的病原菌(LophodermiummaximumB.Z.HeetYang)流行高峰期为7月中、下旬,与温度关系最密切(R复=0.8436)。孢子日放散量呈”U”型曲线,两个放散高峰分别出现在每日的4时和20时,与林内温度呈正相关。孢子放散高峰时间,也是寄主CO2呼出量最小时刻,而距叶气孔最大面积开放时间约提前3~4h。  相似文献   
8.
对辽宁东部山区人工营造的白桦-红松和色赤杨-红松混交林,应用解析木法分析红松与阔叶树的直径、树高生长动态、径级分布及种间关系动态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在1~8年生时,红松与阔叶树占据各自营养空间,种间关系较为协调,同时充分发挥了阔叶伴生树种的辅佐功能,明显地改善了红松生长所需的光照条件,促进混交林中红松的直径、树高生长,种间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8~12年生间,混交林的种间关系处于竞争初期,此时混交林中红松的胸径、树高生长量开始下降,在12年生后,种间关系矛盾日趋加剧并进入竞争盛期,在竞争中,阔叶树生长迅速,红松生长受到明显压抑,行状混交林在无人为调控措施下,红松将逐渐枯死而形成阔叶纯林。据此认为在人工阔叶红松林培育过程中,必须适时采取疏伐等措施调整阔叶树的比例,缓解种间关系,以充分发挥混交林的多种效益。  相似文献   
9.
1.众所周知采茶要采得愈嫩愈好,叶子采得愈嫩,茶的品质也愈好,但台湾的青茶却不能采太嫩的叶子来制做,而一定要等到谷雨前后叶子刚开面而没有大心芽的时候,这时采制的包种茶才会有高香,故采摘期控制是台湾青茶制作的最重要的一个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大量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合既往研究成果,组装研制出“红松人工林综合丰产措施图”,该图就14、15立地指数的林分给出了主要丰产措施抚育间伐、修枝、施肥和土壤改良的数量指标。该图集图表于一身,可使各年龄阶段的营林作业一目了然,便于生产中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