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1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吴明才 《大豆科学》1989,8(4):375-381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水培和土培试验,研究喷施多效唑(MET)对大豆的生理效应。结果表明:MET提高了大豆光合作用强度、叶绿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降低了内源吲哚乙酸含量;减少大豆单株日耗水量9.2—33.1%,提高叶片脯氨酸含量。  相似文献   
3.
大豆钙素营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水培试验研究表明,钙明显增加大豆(矮脚早)器官干重,在0.2μmol·L-1Ca水平下,大豆不能形成种子。低钙(0.4~0.6μmol·L-1Ca)水平下,大豆叶部钙浓度高于根、茎、荚皮及种子;2.0与10.0μmol·L-1Ca高钙处理,根部钙浓度最高,种子中最低。种子中钙含量与介质钙水平正相关。全株钙吸收量亦有相似趋势,一般低钙处理全株总钙量明显低于高钙处理。钙利用效率、经济效率及收获指数均与介质中钙水平呈负相关。大豆吸收的锰与钙有拮抗关系。  相似文献   
4.
大豆钼素研究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32  
吴明才  肖昌珍 《大豆科学》1994,13(3):245-251
本文报导了我国黄淮及长江中下游大豆产区土壤有效钼低于0.15ppm的点次达98%,在缺钼条件下,钼主要分布于大豆根和叶,不缺钼则主要存在于根和茎中,后期钼主要贮于种子中;大豆有富集钼功能;缺钼大豆的光合作用和固氮酶性降低。硝酸还原酶活性及叶绿素含量,在水培介质为0.05-0.1ppm范围内,与钼浓度正相关,大豆各器官及全株干重变化亦有类似趋势,施钼提高了除胱氨酸和异亮氨酸外的其它15种氨基酸含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阐述了黄淮砂姜土壤缺铁,缺铁点次占分析点次53.1%,施铁有效点次达92%,对其缺铁环境,铁对大豆产量的影响,铁主要分布于根,诊断大豆缺铁与否代表部位,铁锰比值,影响大豆铁素营养的主要因子,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大豆植株体内的潜食害虫有5种,在武昌常见的有豆杆蛇潜蝇、豆杆蝇,前者为主。以幼虫在大豆植株体内,弯曲潜食,蛀道如蛇形,因之而得名。主要为害大豆、绿豆,被害株率达40—100%。一般春大豆被害较轻,秋大豆最重,夏大豆居中。 供试药剂 用内吸性农药:50%E605,40%乐果,50%速灭松等乳剂,分  相似文献   
7.
世界大豆线虫病研究概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概述了侵染大豆的线虫种类,分布及主要寄主,线虫病原生物学及线虫的鉴定方法,线虫抗性资源鉴定与抗性育种进展,线虫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8.
正大豆是需水量大的作物之一,水分敏感性0.85,以开花荚期需水量最高,全国各地同期降雨不均,又多种植于瘠薄无灌溉的环境,即使我国地下水位高的三江平原,也难以满足其丰沛水分需求,花荚大量脱落,严重制约大豆高产。针对我国大豆发展瓶颈状况,研发大豆抗旱高产技术意义重大,现将10余年断续研究结果简述如下。两种抗旱高产剂于大豆开花初期结合防治主要虫害叶面喷洒。试验  相似文献   
9.
<正> 为探讨豫豆8号的需肥特点,于1989年对其植株氮、磷、钾吸收量、吸收速率、转化率及全株氮、磷、钾总量与密度的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以便为大豆高产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材料和方法供试品种:豫豆8号和中豆19。两品种均设每亩1.2、1.5、1.8和2.1万株四个密度,共8个处理。小区面积0.025亩,4次重复,随机排列。试验设在周堂镇民赵村西地,试验地土壤两合土,前茬小麦  相似文献   
10.
一个多世纪前,在发现了叶片喷施铁盐对退绿的葡萄有防治效果以后,用水培方法证实了铁对植物生存的必要性。许多报告已发表过有关防治多种植物缺铁的方法。在同样处理下,铁比其他元素难以见效,一直到螯合铁问世,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国外对大豆缺铁报道甚多,本文就近几年大豆缺铁研究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