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轮虫培育池浮游生物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1995-1996年期间,对黑龙江、内蒙、辽宁3个地区11个池塘浮游生物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在池的上、下风位水平分布和表、底层垂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轮虫的水平分布与风浪及水体溶氧状况有关,无风(或微风)时,上、下风位无明显差异。有风浪时,上风位比下风位高出1倍多。水体缺氧时,下风位比上风位高出4倍多,轮虫的垂直分布在溶氧充足时,上、下风位表层均低于底层;而在水体缺氧时,上、风位表层高出底层近3倍。桡足类的水平分布上风位比下风位高出2-4倍,垂直分布无明显差异。文中还讨论了轮虫池浮游生物分布的某些规律和成因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河蟹生态育苗技术经过几年的研究,已经初步成熟,有关学者对各种生态因子对蟹苗产量的影响进行了较多研究[1-3]。对于pH值的适宜范围,很多学者有针对性地作了不少研究,鱼类养殖的适宜pH一般为7~8.5,超过9以上无论是养成还是育苗,成功的机会均会大大降低[4]。房文红等只做过对虾溞状幼体与pH值的研究[5],认为饲养水的pH值增加会导致前期溞状幼体和后期幼体的存活率明显降低,但pH值对河蟹溞状幼体影响的报道甚少,本文通过探讨河蟹两次消毒和pH值及苗产量间的关系,以期为生产提供参考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池试验池148口,每口2 hm2,但由于…  相似文献   
3.
河蟹生态育苗池桡足类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辽河三角洲河蟹(Eriocheir sinensis)生态育苗池中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时空分布和昼夜垂直移动。结果表明,育苗池中有近亲真宽水蚤(Eurytemor affinis),细巧华哲水蚤(Sinocalnus tenllus),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指状许水蚤(Schmackeria inopinus),咸水剑水蚤(Halicyclopssp.),裂囊猛水蚤(Schizoperasp.),异水蚤(Acartiellasp.)等7种桡足类。其中,近亲真宽水蚤和细巧华哲水蚤为优势种,平均密度分别为233ind/L和92.3 ind/L,桡足类的密度变幅为20~1540 ind/L。桡足类的水平分布在育苗前期上、下风位比较均匀,但育苗期下风位>上风位,差异极显著(P<0.01);桡足类的垂直分布育苗前期规律不明显,育苗期底层>表层,差异显著(P<0.05);桡足类的昼夜垂直移动变化为白天表层>底层,晚上分布比较均匀;桡足类的空间分布特点与河蟹幼体在池塘中的空间分布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