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一等优质晚稻湘晚籼17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三个不同的氮肥水平,研究节氮条件下晚稻倒伏对拟环纹豹蛛种群动态的影响,以期为优质晚稻的绿色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各生育时期拟环纹豹蛛种群数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减少,稻飞虱种群数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直立植株的拟环纹豹蛛、稻飞虱种群数量随着晚稻生育进程的推进表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拟环纹豹蛛种群数量在齐穗期达到最大,稻飞虱种群数量在乳熟期达到最大;乳熟期水稻植株发生倒伏后,拟环纹豹蛛逐渐由直立植株迁移到倒伏植株,而稻飞虱则由倒伏植株迁移到直立植株,施氮量越高,倒伏指数越大,迁移越明显,倒伏植株与直立植株间的种群增长率越大,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通过湘北平湖区机械直播早稻创丰1号高产配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适宜播量75kg/hm2;(2)适宜播期4月4日左右;(3)适宜大田施氮量172.5~187.5kg/hm2;(4)播后20d用5%稻杰悬浮剂600~900ml/hm2加10%千斤乳油600ml/hm2防除稻田杂草达90%以上,控制了草害;(5)示范片群体结构合理,结实率较高,产量高,平均产量7.10t/hm2,高产丘块7.71t/hm2。基本上解决了人工撒播出苗、除草、倒伏难题,有利于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  相似文献   
3.
播期与播量对直播早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中嘉早17和陵两优211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与播量对直播早稻的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直播越晚,出苗率和成苗率越高,而生育期随之变短,水稻株高随生育期缩短而逐渐变矮;直播时期对早稻产量的影响大于播种量,4月5日播期的产量最高,中嘉早17的平均实际产量为524.1 kg/667m2,陵两优211为491.5 kg/667m2;中嘉早17的直播量以10粒/穴(6.0 kg/667m2)的产量为最高,陵两优211的直播量以7粒/穴(4.5 kg/667m2)最为宜;另外,早稻品种中嘉早17比陵两优211更适合直播。  相似文献   
4.
湘北平湖区早稻直播品种筛选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对湘北平湖区早稻15个品种(组合)的直播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杂交稻组合株两优819、陆两优996和常规稻品种硕丰2号、创丰1号较适合于湘北地区早稻直播;最佳直播期在4月4日左右;杂交早稻组合直播耐寒性比常规稻强.  相似文献   
5.
金正大缓控释肥在晚稻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金正大缓控释肥在湘北环湖平丘区水稻生产上增产、增收的效果,2011年在益阳市赫山区毕架山乡中档村进行了晚稻缓控释肥与有机肥、常规化肥定位效应试验。结果表明,缓控释肥前期肥效释放较快,土壤中速效N、速效K含量分别为227.33和180 mg/kg,显著高于有机肥和无肥处理,为水稻前期分蘖生长提供更充足的营养物质,且能起到改善土壤营养的作用;湘晚籼17号在不同施肥处理下产量表现为缓控释肥>有机肥>常规施肥>无肥对照。  相似文献   
6.
两系超级杂交早稻陆两优996在湘北平湖区种植表现出耐寒、耐肥、高产等特点,生产上采用旱育保姆育壮秧、宽行窄株移栽、平衡施肥等技术措施,早稻最高产量达到9 337.5 kg/hm2.介绍了陆两优996的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进行了25%毒死蜱·三唑磷乳油不同用量与常用药剂三唑磷、毒死蜱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5%毒死蜱·三唑磷乳油防治水稻纵卷叶螟的效果比三唑磷、毒死蜱效果好,且在稻纵卷叶螟虫龄不整齐情况下也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优质晚稻米以其良好的口感而备受消费者欢迎,灌溉方式作为优质晚稻的重要栽培措施之一,研究其对褐飞虱及其主要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找出一种能够有效降低褐飞虱发生的灌溉方式,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提高优质晚稻稻米品质,对实现提质增效意义重大。本研究设置长期灌溉、间歇灌溉、湿润灌溉及非充分灌溉4种灌溉方式,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在两种害虫防治方式(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及防虫网全隔离和半隔离方式下对优质晚稻褐飞虱及其主要天敌(拟环纹豹蛛和黑肩绿盲蝽)种群动态的影响,以期为优质晚稻绿色栽培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生物防治下,黑肩绿盲蝽的始见期迟于褐飞虱,与褐飞虱间主要表现为跟随效应,只利用黑肩绿盲蝽不能有效控制褐飞虱的发生。在晚稻褐飞虱快速增长的主要时期(孕穗—乳熟期),长期灌溉的褐飞虱种群数量显著低于非充分灌溉,非充分灌溉的拟环纹豹蛛种群数显著低于其他灌溉方式;黑肩绿盲蝽、拟环纹豹蛛的种群变化与褐飞虱种群变化相关性显著(P0.05),当田间褐飞虱种群数量低于1 891.1只×百丛-1,蛛虱比(拟环纹豹蛛︰褐飞虱)大于1︰9.67时,拟环纹豹蛛能够完全控制褐飞虱的发生。化学防治下,化学农药对各灌溉方式下的黑肩绿盲蝽均具有严重的致死效应,而长期灌溉能够有效降低化学农药对拟环纹豹蛛的毒害。综上所述,长期灌溉有利于保护稻田主要天敌,对褐飞虱的防控效果最好,生产中结合节水理念,可在晚稻全生育期内探索采用分段长期灌溉,从而达到既节约水资源又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用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植方式对再生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农香32为材料,采用抛秧、手插、直播3种种植方式,探讨不同种植方式对头季、再生季产量与产量构成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头季稻的手插稻,因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较高,其产量最高,再生稻以抛秧种植的产量最高;抛秧、手插、直播的2季水稻总产量分别为11.42、11.33、9.84 t/hm~2,抛秧、手插的水稻产量较直播的分别高出16.2%、15.1%;头季稻的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高于再生稻,但再生季稻米的垩白粒率、垩白度、长宽比等外观品质,蒸煮及营养品质均优于头季稻。综合分析,抛秧种植方式下的2季水稻的产量略高于手插稻,且稻米品质优良,是较好的再生稻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0.
减氮增苗对抛秧晚稻稻曲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减氮增苗条件下稻曲病的发病规律,本试验比较了3 个氮肥水平(N1、N2、N3)和4 个抛秧密度(M1、M2、M3、M4)对稻曲病发生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氮肥水平条件下,各发病参数随密度增加均呈递减趋势,而在相同密度水平条件下,各发病参数随施氮量的增加均呈递增趋势。N3M1组合各发病参数均为最高,其病粒率、病穗率、病蔸率分别为0.89%、21.69%、95.88%。SPAD值与病粒率、病穗率、病蔸率之间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668、0.8472、0.9441,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单穴叶面积与病粒率、病穗率、病蔸率之间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143、0.9427、0.984,均达极显著水平。综上所述:减少氮肥的施用并适当增加栽植密度有利于晚稻群体结构的合理构建,同时能有效减轻稻曲病的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