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地衣芽孢杆菌产β-甘露聚糖酶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其菌体生长、产物合成以及底物消耗情况,本文以分离自亚麻温水沤麻液的β-甘露聚糖酶高产菌株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HDYM-04为供试菌株。以初始魔芋粉加入量2 %、接种量6.7 %、初始pH值 8.0、培养温度37 ℃、搅拌速率300 r/min、通气量3 L/min、发酵周期30 h为基础发酵条件进行5L发酵罐发酵。并基于Logistic方程和Luedeking-Piret等方程建立了该菌株的菌体生长、产物生成、底物消耗三个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21、0.98908、0.98812,均达到0.988以上,这些模型能真实描述菌体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酶的合成以及底物消耗的情况。该试验为菌株HDYM-04的工业化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供了实践指导,为小试数据的放大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给生产实践提供具有更高产酶量的优良菌株,本研究以实验室保藏的一株地衣芽孢杆菌HDYM-04为原始出发株,经自然筛选、紫外线诱变,选育出一株β-甘露聚糖酶高产菌株U2-12。结果表明:依据致死率所选用的最佳诱变剂量为照射距离50 cm,照射时间为10 s,此时,菌株的总突变率为76.11%,正突变率为54.60%,负突变率为20.92%,地衣芽孢杆菌U2-12的产β-甘露聚糖酶能力是原始未紫外线诱变的出发株的242.19%,其遗传性状稳定。本研究可以为后续试验及生产实践提供优势产酶菌株,并为研究紫外线对β-甘露聚糖酶产酶基因的影响提供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3.
米曲霉(Apergillus oryzae)菌体固定化产酶及其应用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筛选出一种适应需要的固定化方法极其重要。利用从传统豆酱中分离得到的米曲霉HDF-7 作为出发菌株,筛选出最佳的固定化方法,并研究各单因素对固定化菌球蛋白酶酶活保留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设计实验确定各单因素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最佳固定化方法为海藻酸钠法,在海藻酸钠浓度2%时,蛋白酶酶活保留率最高为(27.77±0.80)%,菌体浓度为1:15,固定化时间为2.5 h,CaCl2浓度为3%,正交实验最高蛋白酶酶活保留率为38.67%。本研究通过米曲霉HDF-7 菌体筛选出最佳的固定化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优化,进而确定最佳发酵条件并应用到固态发酵中,为固定化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豆酱中的纤溶酶产生菌进行研究,通过传统微生物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不同发酵时期豆酱中的纤溶酶产生菌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得到7株纤溶酶产生菌,其中HDBF-1产量较高,其产生的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达到1.5695,继续对HDBF-1菌株进行16S rDNA序列测定并在GenBank数据库进行比较,结果表明,HDBF-1菌株与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sp.属于同一属。  相似文献   
5.
米曲霉HDF-7固定化菌体发酵产蛋白酶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在工业化生产豆酱的过程中,缩短发酵周期,提高原料利用率,并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利用从传统豆酱中分离得到的米曲霉(Aspergilleas oryzae)HDF-7作为出发菌株,经过海藻酸钠包埋法固定后,对其最佳固定化菌球的发酵产蛋白酶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固定化菌球以3%的接种量接入到中性蛋白酶发酵培养液中增殖至168 h后,其蛋白酶酶活力最高,为18.49±0.65 U/mL,利用该增殖菌球单批次发酵到24 h时,其蛋白酶活力表现最高。并可以重复分批发酵7次而蛋白酶活力保持不变。本研究通过固定化米曲霉(Aspergilleas oryzae)HDF-7菌体并优化其发酵生产蛋白酶的条件,可以缩短发酵时间,提高菌体的利用效率,并保持酶活稳定。该研究为蛋白酶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6.
亚麻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为了提高亚麻原茎脱胶的效率,在利用PCR-DGGE技术研究亚麻茎杆上菌群多样性的基础上,对其最优电泳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使用经胶回收后的样品进行PCR-DGGE,电泳时间为200~220 min,变性凝胶梯度为25%~55%,固定时间为12~15 min,染色时间为20 min,显影时间为5~10 min时,得到电泳和分离效果最好。本研究通过优化DGGE电泳条件,可以更加清晰的得到沤麻过程中细菌的多样性,该工作对利用PCR-DGGE技术研究亚麻茎秆菌群多样性提供了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7.
曹振岭  陈玉峰  杨建丽  邓昕  周晓杭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713-16714,16723
[目的]了解苍眉蝗莺的繁殖过程。[方法]历时9年,对30多只苍眉蝗莺跟踪观察以便掌握牡丹江地区苍眉蝗莺的迁抵时间与繁殖生育过程。[结果]雄鸟以鸣叫引起雌鸟的注意,雌鸟选择做巢的树木,一般都是幼龄乔木、灌木类树种。新巢用细软草茎、禾本科杂草以及绳头、塑料编织绳等物筑成。筑巢时间约为5d,新巢筑造时雌雄鸟开始交配。苍眉蝗莺的产卵时间多在早晨6:00~7:40,卵的纵径为2.0~2.1cm,横径为1.4~1.5cm,每巢4~9枚卵,孵化天数为12~14d。雌鸟产下最后1枚卵后便开始孵化。育雏期雌鸟总是在巢中守护,将全部幼雏覆于体下,雄鸟哺食,有时轮替。[结论]该研究为了解牡丹江地区苍眉蝗莺的迁徙繁殖规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