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2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花菜V脊菱蜡蝉是国内首次发现的新害虫,无防治技术报道.5 a来的研究、试验表明在采取严格的植物检疫措施防止害虫传播、扩散的基础上,进行重发区毁园改种、提早齐泥割苗并清除杂草、冬季翻土捣碎、成虫羽化时行间松土、间种多毛作物、灯光诱杀成虫和适时开展化学农药防治,可有效控制害虫为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2010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邵东县流行,其发生特点:早稻上首次发现;一季中稻田、深泥冷浸田、缺钾缺锌僵苗田发生严重;专业化统防统治稻田发生较轻.流行的主要原因:白背飞虱的迁入早、迁入量大;水稻抗病性能差;防治技术不平衡;高秆杂交水稻的普及、单双季水稻插花种植,为白背飞虱的繁殖和传毒提供了充足的食源和优良的环境.宜采...  相似文献   
3.
采用西瓜细菌性果斑病不同越冬菌源和接菌方法对西农9号进行致病力试验,结果表明:病果浸出液、干存病叶、湿存病叶和带菌土壤越冬后的菌源,都有致病力,以带菌土壤和干存越冬病叶越冬的菌源致病力较强;浸种、淋蔸、针剌和喷雾4种接菌方法对不同越冬菌源的致病力有一定的影响,以针剌接菌方法的致病力最强。该试验结果为深耕翻土、清除田间带病残体、土壤消毒、减少田间操作造成伤口等防治措施的推广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黄花菜病害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花病害尤其是叶斑病,叶枯病,锈病的流行为害,对黄花菜的产量和质量影响极大,采取选育高产抗病品种,老龄蔸更新复壮,冬季清除越冬病原物残株以及适时施用和对口化学农药等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地控制黄花病害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5.
新克防治水稻二化螟药效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亲农药新克进行了防治水稻二化螟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667m2用40%新克EC 50-70ml,能有效地控制水稻二化螟的为害,施药适期为水稻二化螟幼虫二三龄发生高峰期。  相似文献   
6.
对邵东县2004年一季水稻稻曲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邵东县2004年全县0.87万hm^2一季稻中,稻曲病发生面积0.2万hm^2,一般病穗率为20%~30%,严重丘块达到65%。主要原因是水稻抽穗开花期遇上了阴雨天气、偏施或过量施用氮肥以及品种间的抗性差异等。  相似文献   
7.
经过5 a试验,结果表明,采用10%蚜虱净WP 278 g/667 m2对水1 000 kg于黄花菜V脊菱蜡蝉3龄前若虫期淋蔸,防治效果达95%以上;10%蚜虱净WP 20 g加2.5%敌杀死EC 10 ml/667m2对水50 kg,每隔7 d喷雾一次,连续用药5次,防治效果达85%以上.采用农业、物理措施相结合综合防治黄花菜V脊菱蜡蝉,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2011年邵东县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发生特点;分析了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采用抗性较强的品种、严格进行种子消毒、清除越冬菌源物、实行防病栽培、合理科学灌溉和选用对口化学农药及时防治等综合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9.
水稻穗期病害及其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穗期病害较多,由于病害发生时间较晚,一般年份危害较轻,因此,很少引起农民的重视。由于病菌数量的不断增加,近年来危害加重,已成为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因素,现已被列为水稻病虫防治的重要内容。根据多年的试验,采取选育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压低病菌基数、及时治虫防病、适时施药防治等综合技术,可以有效地减轻穗期病害的损失。  相似文献   
10.
V脊菱蜡蝉生物学特性和消长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黄花菜检疫性害虫V脊菱蜡蝉(OliarusvicariousWalker)的生物学特点及发生规律,于2003-2004年进行了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结果表明,V脊菱蜡蝉在湖南一年发生1代,以若虫越冬,一年中在6月下旬出现一次明显的成虫高峰.若虫在(25±1)℃条件下,完成一个世代的历期为153d,卵期22d,若虫期125d,成虫期6d.V脊菱蜡蝉在人工气候条件下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7.42℃和422.14日度,若虫各龄(1至5龄)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6.24,13.30,8.19,5.80,13.60℃和1056,464.85,264.57,466.58,238.4日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