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周邦君 《农业考古》2016,(1):127-131
《郡县农政》是鸦片战争前后杰出经世学者包世臣的农学杰作,但长期遭到冷落,其远程原因在于:近现代位居世界主流的欧美文化惯于漠视农业生产,特别是极端鄙薄传统农业技术,致使人的愚蠢性发生漫无遮拦的全球化蔓延之势。在欧美工商文化的影响之下,即便是富有生态品格的中华传统农业文化也无力阻挡这种势头。但是,人们若对《郡县农政》之类传统农书抱以赤子之心,将有助于缓解人性退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周邦君 《农业考古》2015,(3):149-154
身为鸦片战争前后杰出的经世学者,包世臣以《郡县农政》奠定了他在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文化史上的一席之地。该书表明,肥料技术对农业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价值。江淮等地广大农民在林业、桑蚕、畜牧等部门,特别是种植业活动中,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广泛积制、合理施用肥料,有效利用土地。藉此,他们为多种多样的劳动对象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从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收益。这些展示出传统农民的勤劳品格和乡土智慧,并有助于启发后人寻求生态农业之路。  相似文献   
3.
地方官与农田水利的发展——以清代四川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四川地方官从当地实情出发,大力推动堤堰工程建设,推广冬水田技术,为四川农业发展,农民生活改善,社会繁荣进步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4.
周邦君 《农业考古》2012,(4):191-194
鸦片战争前后,是中国传统社会开始发生重大衰变的历史时期,一大批爱国的经世学者应运而生。其中,包世臣(1775—1853或1855)堪称一位突出的代表,其传见于《清史稿》。(1)他生于安徽泾县,主要活动在江淮地区,同林则徐、魏源等有过从。包氏学术口径宽阔,而以《郡县农政》(2)奠定了他在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上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众所周知,中国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而在种植业中,水稻长期稳居各种作物榜首。凡综合性农书都会用较多篇  相似文献   
5.
清代四川农村雇工问题:一个乡土角度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邦君 《古今农业》2005,1(4):68-79
四川农村雇工历史悠久。在清代,与雇主无人身依附关系的雇工相当普遍地存在,这首先是乡土经济本身的要求所决定的,而当时的社会环境,亦比较有利于自由雇佣关系的发育。作为中国政法管理与社会发展的进步现象之一,它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渺茫。各类雇工的工价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雇工的社会流动亦呈现出明显的多向性。在主雇之间,单纯的经济关系很少能够独立存在,而是交织着纷歧繁杂的社会关系。所有这些,必须主要从当时四川乡土社会本身的逻辑去理解。用开放的心态研究历史上的雇佣关系,后人可以从中汲取相应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6.
包世臣是鸦片战争前后杰出的经世学者之一。其农学杰作《郡县农政》表明,江淮等地广大农民在桑树选育利用、浴连护种、卧种、收蚕蚁、为老蚕做茧提供条件以及为缫丝准备薪柴诸多细节中,特别是在桑树中耕管理、养蚕环境保护和技术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一系列防灾减灾措施。这些构成包世臣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部分基础,也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中一笔具体的历史财富。  相似文献   
7.
周邦君 《农业考古》2013,(1):198-202
鸦片战争前后,包世臣的农学杰作《郡县农政》之部分内容,具体展示出关于畜牧技术及其生态环境的历史图像.江淮等地农民把握天时变动规律,将畜牧与种植、养蚕、林业有机联系起来.在养殖鸡、鸭、鹅之类家禽,特别是牛、马、羊、猪等家畜的劳动实践中,他们根据动物的生长发育习性,精心讲求一系列技术手段.藉此,他们对自然条件趋利避害,营造出比较适宜的生态环境.虽然其中难免有些许神秘文化的气息,但从主流来看,这些畜牧技术成就及其生态环境思想,比较突出地表现了农民的乡土智慧,并有助于启示现代中国人民走文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Bao Shichen was an outstanding practice-oriented thinker pre-and post-the Opium War.He was living in the declining period,held deep consciousness of sufferings and took the concern for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s his duty and aspiration.He deeply understood the living hardships of Chinese people and highly emphasized agriculture.He particularly discussed such measures as planting crops and trees for disaster relief,raising dry rice seedlings to guard against spring drought,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rice fro...  相似文献   
9.
周邦君 《古今农业》2010,(2):94-104
甘薯很可能在明末就从缅滇陆路传入四川。清中后期,此物从滇、黔、鄂、湘、赣、闽、粤等更多路径入川,在该省很多地方,特别是丘陵、低山区广泛传播。其动因在于四川盆地较好的自然与交通条件,快速增长的人口,尤其是农家对甘薯特性的科学认识、对其生产技术的系统把握。清代,甘薯在四川的传播促进了土地的开发利用,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引起种植结构与民食结构的变化,增强了救荒能力,丰富了农业文化;此外,它还推动了畜牧业发展,增加了商品粮供给,有助于保持水土,为后世奠定了栽培技术基础,而且四川一些甘薯品种还传播到外省。总之,其影响是多方面的,且主要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10.
周邦君 《农业考古》2007,25(1):218-225,234
一、引言 鸦片战争前后,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向近代转变的重大历史时期。在当时出现的注意经世致用、关心国计民生的进步思想家中,包世臣(1775~1855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型人物。其平生所学,博而能精;仅就农学而言,他的《郡县农政》乃传统农业技术烂熟之际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以现有的资料从总体上判断,同辈中几乎元人超过他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