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3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从气候的资源和灾害双重属性出发,构建了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和胁迫风险评价指标,以安徽省为例分析了二者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综合气候对高产和稳产的影响进行研究区冬小麦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采用逐级订正法结合作物生长动态参数估算安徽省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多年平均为12 391kg?hm-2,以沿淮和江淮之间最高;1961—2015年淮北和沿淮东部地区为显著上升趋势,而淮河以南地区则以下降为主。通过考虑在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气候条件偏离最适区间而导致的胁迫影响,建立了高温、低温、雨涝、干旱4种气候胁迫的评估指标,并基于气候胁迫的超越概率形成了冬小麦气候风险评价方法。气候变暖使研究区冬小麦高温胁迫显著上升,低温胁迫显著下降,水分胁迫无显著的变化趋势。安徽省冬小麦的气候风险呈现中间低,两头高的分布特征,以沿淮和江淮之间风险最低,淮北北部和江南南部风险较高;淮北地区主要以干旱和低温贡献为主,而淮河以南地区则以雨涝风险为主。融合气候生产潜力和气候胁迫风险形成冬小麦的气候适宜性区划,其空间格局呈南北低、中间高的特征,种植分布格局与气候适宜性的空间匹配程度较高,但有一定的优化调整空间。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冰雹气候特征及其致灾因子危险性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安徽省82个气象台站观测资料,《中国气象灾害大典(1951-2005年)》和《安徽省气象灾害年鉴(2006-2009年)》的记录资料,对安徽省冰雹的气候特征进行研究,并对致灾因子进行危险性区划,以期为冰雹灾害的防御和评估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安徽省冰雹具有一定的年代际变化规律,且降雹日数与年平均最低气温呈显著的负相关(P <0.05);3-8月冰雹出现频率较高,其中6月最高,而秋冬季出现较少;冰雹大部发生在一日内午后至日落之前;空间分布上冰雹主要发生在淮北东北、大别山南部以及黄山部分地区.利用冰雹的直径、持续时间,以及发生时的阵风等级3个致灾因子定义了冰雹强度指数,并利用百分位法对冰雹强度进行分级,为冰雹强度的定量化评估提供可能.致灾因子危险性区划结果表明,极高危险区集中在淮北东部地区,低危险区主要在淮河以南的大部地区.利用历史灾情对区划结果的初步验证表明,风险区划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以安徽省为例,通过信息化气象记录报表和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对全省冰雹数据库进行扩容,并对扩容前后冰雹资料的样本信息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的差异进行分析,旨在为相关冰雹灾害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结果表明,安徽省冰雹数据库扩容后,冰雹记录从793条增至2079条.扩容前后的冰雹数据分析均显示安徽省冰雹年发生次数存在年代际变化,M-K检验表明分别在1974年和1972年前呈显著增加趋势(P<0.01),其后呈微弱下降趋势;冰雹多发于春夏两季,而少发于秋、冬季;冰雹高发时段集中在15:00-17:00.扩容后安徽冰雹发生次数增加和下降两个阶段的变化速率均大于扩容前,年内冰雹发生次数最大值扩容前出现在3月,扩容后在6月.冰雹数据扩容后的冰雹空间分布覆盖了全省冰雹主要影响路径,减少了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更符合实际情况,对进一步提高冰雹灾害评估与应对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脆弱性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为安  马世铭  吴必文  丁霞  徐光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847-13849,13941
在阐明农业气候变化脆弱性概念的基础上,归纳了农业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研究的3种主要方法——模型模拟研究、指标评价研究和统计函数分析研究,指出农业气候变化脆弱性的评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