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6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适宜性评价是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有利于厘清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从国家公园管理要求和生态旅游开发面临的矛盾入手,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以下简称“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例,选取生态保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旅游资源条件和旅游接待条件等4个维度、18个因子构建了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对其进行单因指标分级评价和加权叠加分析,定量评估了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水平,并将其适宜性从低到高依次划分为Ⅰ-Ⅴ的5个等级。结果表明,祁连山国家公园整体适宜发展生态旅游,Ⅰ-Ⅳ类适宜区的面积基本持平,特别适宜区(Ⅴ)面积占比较小,空间异质性明显,整体呈“八宝镇为核心,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在适宜性评价结果、国家公园管控分区与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研究区划分为6类生态旅游空间布局,并提出不同片区的主导服务功能与管理措施。研究结果可为国家公园建设和生态旅游开发提供规划与管理指导。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内陆干旱区人工草地生产管理粗放及气候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探究合理的牧草种植与水氮供应模式,以充分挖掘区域牧草的生产潜力。采用3 a生(2018年播种)紫花苜蓿(简称‘苜蓿’)和无芒雀麦,分析种植模式(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D1;无芒雀麦单播,D2)、施氮量(低氮量N1:60 kg·hm-2;高氮量N2:120 kg·hm-2)和灌水量(以灌水下限占田间持水量θf的百分比计,分枝期均充分灌水(75%~85%θf),现蕾和初花期轻度亏水W1:65%~75%θf、中度亏水W2:55%~65%θf、重度亏水W3:45%~55%θf,灌水上限均为85%θf)对牧草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累积量、累积截获光合有效辐射量(CIPAR)、辐射利用效率(RUE)、产量(Y)、耗水量(ETa)、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氮肥偏生产力(PFPN)的影响。结果表明:(1)牧草LAI和...  相似文献   
3.
[目的]合理的水分和养分供给是保障人工草地高效可持续生产的有效措施.探究不同灌溉量和施氮量及其交互作用对牧草产量及养分含量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牧草生长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响应.[方法]以人工种植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为研究对象进行田间试验.采用喷灌方法,在无芒雀麦拔节期按照田间持水量(θf)范围设置4个...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改进后的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对青海省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与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主类资源等级优;旅游资源要素价值高、影响力大、特色鲜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良好;具有打造成为世界公园的实力。但是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旅游商品等级低、基础设施薄弱是公园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5.
青海湖流域沙漠化现状及综合治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青海湖地区土地沙漠化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沙漠化的环境背景。环青海湖区沙漠化土地根据其分布特点分为潜在沙漠化土地、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强烈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和严重沙漠化土地4个等级。研究了沙漠化发展趋势,针对环青海湖区沙漠化特点提出了综合防治方案和防治工程。  相似文献   
6.
以三年生无芒雀麦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灌溉梯度[在拔节期水分达到土壤水分下限时进行灌溉,各处理土壤水分下限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75%(W0)、45%(W1)、55%(W2)、65%(W3),灌水达上限85%田间持水量时停止]和4个施氮梯度[0 kg/hm2(N0)、60 kg/hm2(N1)、120 kg/hm2(N2)和180 kg/hm2(N3)],分析水氮调控对无芒雀麦氮磷钾累积量及累积速率、产量、品质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芒雀麦在拔节期前养分累积以氮素为主;拔节期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及累积速率在N2W3、N2W0、N3W3和N3W0处理下最高,且以钾素增长最为突出;各养分累积量与累积速率在抽穗期达到峰值,随着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降(W3与N2处理最高),并再次以氮素累积为主;磷素累积在无芒雀麦生育期内呈增长趋势,但整体偏低。N2W3处理在全生育期内能保持较高的养分累积量及累积速率。无芒雀麦总产量在灌水和施氮后分别提高了24.77%~58.09%和31.10%~85.86%;W3与N...  相似文献   
7.
提升人工草地生产力对缓解天然草原压力、维持牧草供需平衡及推动畜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对比分析了3种种植模式[无芒雀麦单播(B)、红豆草单播(O)和红豆草与无芒雀麦混播(M)]和4种水分调控[充分灌水(W0):75%~85%θFC、轻度亏水(W1):65%~75%θFC、中度亏水(W2):55%~65%θFC和重度亏水(W3):45%~55%θFC,θFC为田间持水量]对草地蒸散耗水、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的影响,并采用熵权灰色关联耦合与熵权-TOPSIS模型对各处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草地蒸散量表现为第1茬>第2茬>第3茬,且随亏水程度加剧而降低。M的平均总蒸散量较O减小2.20%,较B增加6.21%。2)随亏水程度加剧,牧草产量逐渐下降,其中W1与W0无显著差异。M较O和B的总产量分别平均提升16.88%和103.32%。4种水分调控下M的土地当量比为1.38~1.65,且M中红豆草的产量占比随亏水程度加剧呈下降趋势。3)轻度亏水可提升牧草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M的平均粗蛋白含量较B增加21.95%,平均酸性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较O分别减小1.40%和3.64%...  相似文献   
8.
针对西北干旱草原区天然草地退化、水土流失严重以及人工草地生产力低下等问题,研究种植模式和水氮调控对牧草产量、品质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获得高产高效的草地管理模式。以3年生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2018年播种)为试验材料,分析种植模式(无芒雀麦与苜蓿混播D1,无芒雀麦单播D2)、施氮(纯氮)量(N1:60 kg/hm2;N2:120 kg/hm2)和灌水量(以灌水下限占田间持水量θf的百分比计,轻度亏水 65%θf、中度亏水 55%θf、重度亏水 45%θf分别记为W1、W2、W3,灌水上限均为85%θf)3个因素对牧草产量、品质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增加灌水量和施氮量有利于牧草株高和茎粗的生长,与W3N1处理相比,W1N2处理混播苜蓿、混播无芒雀麦和单播无芒雀麦三茬平均株高分别增加27.41%,20.26%和26.55%,茎粗分别增加11.32%,4.11%和20.98%;混播对无芒雀麦株高有促进作用,对茎粗有抑制作用。(2)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牧草产量和品质,W1N2处理牧草年产量和粗蛋白(CP)含量最高,与W3N1处理相比,W1N2处理下混播牧草年产量、CP含量分别增加42.16%,27.00%,单播牧草年产量、CP含量分别增加38.59%,37.26%,混播牧草ADF和NDF分别降低19.56%和33.86%,单播牧草ADF和NDF分别降低21.29%和25.53%。(3)随着灌水量的增加,IWUE和WUE减小,PFPN增大;增加施氮量,混播模式IWUE、WUE和PFPN均减小,单播模式IWUE和PFPN减少,WUE增大。(4)基于主成分分析得出,混播模式轻度亏水(灌水下限65%θf)高氮量(120 kg/hm2)处理综合得分最高,为适宜的水氮管理模式。研究结果可为西北干旱半干旱草原区牧草的种植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针对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短缺、天然草地退化严重和质量低下等问题,探究合理的水分调控与种植模式,以缓解草畜矛盾,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区域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采用2年大田试验,研究3种种植模式(O:红豆草单播;A:红豆草+无芒雀麦混播;B:红豆草+无芒雀麦+长穗偃麦草混播)与4种水分调控[灌水上下限以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θFC的百分比计,W0:充分灌水(75%~85%θFC);W1:轻度水分亏缺(65%~75%θFC);W2:中度水分亏缺(55%~65%θFC);W3:重度水分亏缺(45%~55%θFC)]对人工草地土壤水分特征、干草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时间维度(4—9月)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且该变化趋势W2、W3较W0、W1明显,单播较混播明显,4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呈现逐渐减小的变化规律;在空间垂直分布上,各处理土壤含水量呈先增大后减小之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3种种植模式中土壤含水量均属于中等变异,且表层与60—100 cm土层变异系数较大。(2)随着水分亏缺加剧,单混播牧草产量均逐渐减小,WUE先增大后减小,W1较W0处理牧草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且WUE最高;A和B种植模式2年平均总产量分别较O提高16.01%和12.74%,2年平均WUE分别较O提升18.64%和11.19%。(3)适宜水分亏缺提升了牧草品质,混播模式较单播牧草品质改善。A和B种植模式较O种植模式2年平均ADF分别降低4.40%和2.73%,NDF分别降低2.82%和2.02%,CP分别降低3.53%和7.24%,但W0与W1水分处理,O与A种植模式CP差异不显著。A和B种植模式较O种植模式2年平均Ash分别提升18.50%和16.58%,EE分别提升23.19%和20.37%,RFV分别提升4.87%和3.20%。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得出,轻度水分亏缺下红豆草与无芒雀麦混播是河西走廊地区人工草地高产优质高效的适宜水分调控与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0.
西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西宁市为研究区域,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效率三个方面,建立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西宁市2003~2008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人口密度、人均住宅使用面积、地均固定资产投入、人均建设用地、土地农业利用率是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西宁市2003-2008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渐提高,尤其在2007年西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得分明显增大,土地投入产出指标明显提高。但土地利用强度指标未达到其应有的贡献水平,建议今后城市发展中更应在土地利用强度指标上寻找解决办法以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