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8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纹枯病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随着施肥量和复种指数的提高而呈不断加重趋势,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毛米病害.因此,了解和掌握该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方法,对如何进行有效防治、保障玉米品质、提高玉米产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珍汕97A“基本苗”,“十元素硼肥”制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胜东 《种子》1998,(4):57-58
本文研究了珍汕97A在不同“基本苗”、不同时期喷施十元素硼肥”下的产量反映.结果表明:在667m2基本苗14.17万~22.68万苗范围内,产量随着基本苗的增加而增加,各时期喷施“十元土硼肥”的产量显著和极显著优越对昭。16种处理中,以667m2“基本苗”2268万和始穗期喷施“十元素硼肥”产量最佳。  相似文献   
3.
遵义市红花岗区现有耕地8600hm2,其中水稻田占60%,旱作地40%,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面积433m2。由于地域范围小,人均耕地面积窄,加上又地处遵义市的城郊结合部,如何建设“城郊型、示范型、科技型、效益型”(简称“四型”)农业,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业生产效益,成为摆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出玉米新品种临奥9号的最佳栽培密度,本研究采用5种不同密度对玉米新品种临奥9号进行田间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对临奥9号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植株性状有着不同的影响。在2 500~3 400株/亩范围内,以密度3 000株/亩最佳,个体发育好,群体优势明显,产量最高,与其它各处理相比,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正> 目前生产上使用的优质稻均系生理机能失调的野败细胞质不育系杂交而成。由于母本花时紊乱,开花时间长,加之“九二0”等激素的应用,其配制的种子最容易遭受病菌的侵入而形成黑粉病粒;若在制种的灌浆成熟期遇绵雨,则易产生芽谷,导致种子质量低。因此,确保优质稻的发芽成秧率,是解决杂交优质稻配套栽培技术的首要环节。现就浸种催芽技术简介如下。 1、播前晒种 杂交优质稻种子因成熟度、含水量和贮藏条件的不同,胚的活力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播  相似文献   
6.
种子经营者在销售种子时,应当向购种者开出有效凭证,这是种子销售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解决种子质量纠纷的重要依据。何为售种有效凭证?由于《种子法》及配套法规都无明文规定,因而所产生的凭证是五花八门,弊端诸多。现就市场上出现的售种凭证进行分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水稻研制不同育秧方式与母本不同基本苗对制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父本采用旱育稀植育秧和旱育水寄两段育秧对制种产量的影响不显著;父本不同育秧方式与母本不同基本苗的交互作用亦不显著;而母本不同基本苗极显著影响制种产量。适宜的母本基本苗是21.42 ̄24.10万苗/667m^2,超过24.10万苗,制种产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种子包衣技术在当前和未来的农业生产中是一项节本增效的有力措施,为了筛选最佳种衣剂运用于水稻生产,从已应用的种衣剂中,选择出卫福、适乐时两种种衣剂与强氯精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种衣剂对水稻包衣后,能有效抑制和减轻病虫害的发生,种子成秧率高,秧苗素质好,构成产量的3个因素优于对照,增产幅度较大,其中以适乐时为佳,增产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九二○在水稻制种上的应用十分普遍,且必不可少。它具有促进穗下节间伸长,使母本(水稻不育系)穗透颈等特殊作用。但不同用量、不同喷施方法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为了提高九二○在水稻制种上的应用效果,我司参照外地先进技术,结合近几年来的实践经验,对九二○喷施从技...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异源八倍体小黑麦黔中3号、黔中5号在道真县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生态环境和栽培管理条件下的适应性、丰产性和稳产性,特引种试验、示范。从试验结果看出:黔中3号、黔中5号的分蘖力、再生能力、抗逆性、抗病性、丰产稳产性、适应性和营养品质均优于小麦绵阳26,尤以在海拔800m以上地区产量比小麦绵阳26增产19.88%-23.07%,增产极显著。并随海拔的增高,产量增幅呈递增趋势,其中以海拔1100m的试点产量最突出,比小麦绵阳26增产243.9%-294.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