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8篇
植物保护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徐州23号,是徐州农科所1981年用偏春性、大穗、大粒、高抗条锈和秆锈的徐州21号(仆农3665/印度up301)作母本,以半冬性、多穗、优质品种郑州761[西北65(14)//(郑州4号/郑州17号)F_8]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温室加代和连续多年的定向单株选择而育成。1988年参加本所品系鉴定圃试验,适宜黄淮南片麦区.作中、晚茬粮—粮、粮—棉、粮—菜间、套作种值,亩产300~400公  相似文献   
2.
徐州2111是徐淮地区徐州农科所于1976年选用河南大粒品种濮农3665作母本,用印度春性抗病,早熟品种“U.P.301”作父本杂交育成。 1983年,在徐州地区小麦良种区试(中肥组)9点试验结果,平均亩产698.9斤,比对照泰山1号增产14.3%,在8个品种中名列前茅。同年,参加全国黄淮平原冬麦区优良品种(系)联合鉴定试  相似文献   
3.
小麦株高、千粒重的遗传,已有不少人作过研究,但大多数研究仅从理论上探讨其遗传规律,较少与育种实践结合。本文从育种实践出发,选取我们常用的矮秆、大粒亲本进行试验,探讨株高、千粒重的遗传规律和这些常用亲本的遗传特性,为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小麦是淮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人民生活影响极大,以前大面积种植的阿夫、徐州14号、泰山1号和济南13号等品种,虽然产量很高,但品质较差。因此,我所小麦育种工作,在丰产、抗病的基础上,调整为高产优质多抗育种,把改进小麦品质作为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育种目标,并且育成了徐州2962、徐州21号两个品质较好的小麦新品  相似文献   
5.
1974年以墨西哥品种叶考拉作母本,徐州32331作父本,进行品种间杂交育成.(一)特征特性半冬性.分蘖势强,成穗较多.株高75~80厘米,耐肥、抗倒,叶片大小适中而挺拔,株型较松.穗纺锤形,长7~8厘米,长芒、红壳、白粒.每穗有小穗17~19个,平均结实30粒左右.千粒重38~40克,籽粒卵圆形,腹沟较深,品质优良.在徐州  相似文献   
6.
晚播早熟小麦徐州23徐州23是徐州农科所1981年用偏春性、大穗大粒小麦品种徐州21作母本,以半冬性、多穗、中早熟小麦品种郑州761作父本,有性杂交、温室加代和连续多年单株选择,于1987年育成。1993年4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  相似文献   
7.
70年代以来,我国小麦生产和育种水平迅速提高,生产上大面积亩产450~500kg的田块随处可见,甚至出现了亩产过500kg的乡、县。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迫切需要培育产量水平600kg以上的超高产品种。超高产育种首先必须有超高产潜力的种质资源。近年来,...  相似文献   
8.
徐州21号是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科所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一般亩产300~450公斤,高产栽培可达500公斤以上,比当地推广的泰山1号、济南13、郑州741、宝丰7228等品种增产1~2成,深受干群欢迎。经江苏省、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可在黄淮平原麦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作中晚茬种植,并在小麦吸浆虫发生地区试验、试种推广。据1986年秋播统计,在苏北、皖北、河南、鲁南等地区,徐州21的种植面积已达700多万亩。  相似文献   
9.
1956年以来,在小麦抗锈育种上,我们一直坚持以抗秆锈为主,兼抗条、叶锈病,先后育成了徐州1号、3号、4号、6号、8号、14号、15号、17号和徐州32331等十多个小麦抗锈良种.这批小麦良种不但抗锈性强,而且丰产性好,适应性广.例如徐州4号、6号、8号能兼抗三锈,且穗大粒多,一般比碧蚂1号增产20~30%.徐州1号、3号除抗三锈外,抗寒、抗旱、耐盐碱、耐瘠能力较强,适于亩产300~500斤的旱薄地种植.徐州14号虽然抗锈性稍差,但丰产性较好,品质优良,并可迟播早熟,能适应稻麦两熟地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重要小麦品种抗叶锈病和秆锈病基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分别选用15个具不同毒性基因组合的叶锈菌系和10个具不同毒性基因组合的秆锈菌系推导分析了江苏省26个重要小麦品种(系)所携带的抗叶锈病和抗秆锈病基因。在供试的39个已知抗叶锈病基因(或基因组合)和44个已知抗秆锈病基因中,推导出了Lr1、Lr10、Lr13、Lr16、Lr26、Lt13 3Ka等6个抗叶锈病基因(或基因组合)和Sr5、Sr6、Sr7b、Sr8a、Sr9e、Sr10、Sr13、Sr14、Sr15、Sr17、Sr20、Sr23、Sr27、Sr28、Sr29、Sr31、SrTmp等17个抗秆锈病基因,以单基因或基因组合的形式分别分布在20和24个小麦品种(系)中,其中Lr16、Lr26和Sr5、Sr23、Sr31是供试材料的主要已知抗叶、秆锈病基因。初步发现一些品种(系)携带有Lr13和Sr31等已知持久抗锈基因(或基因组合)及不同于本研究所用的已知基因的未知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