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3篇
  1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9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干旱缺水等自然灾害会导致小麦产量年度间变幅较大,尤其在小麦主产区黄淮地区更为严重。小麦抗旱节水育种是应对干旱的重大措施。本综述对小麦抗旱节水常规育种、抗旱节水分子遗传育种相关性状QTL定位、抗旱相关功能基因克隆鉴定、转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水旱亲本杂交与异地交叉选择是卓有成效的常规育种方法,通过分子标记鉴定了关于根重、根长、胚芽鞘、高水分利用效率等相关性状的大量QTL;42个抗旱相关基因被克隆并进行基因功能分析和验证,均从不同代谢通路上影响着小麦抗旱性;14个来自不同供体的抗旱相关基因被研究者导入小麦品种后,转基因小麦植株的抗旱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部分植株在产量和其它抗逆性方面也得到提高。以上研究进展为抗旱节水小麦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山西省玉米热量资源精细区划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山西省复杂多变的地形客观上要求开展玉米气候资源的精细区划。以省、市/县、镇三级行政区划图、DEM图和30 a历史气象资料为基础,结合玉米对热量资源的要求,采用GIS及其空间分析工具开展山西省玉米热量资源精细区划。结果显示,玉米安全播种期随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推迟,安全成熟期、安全生育期和10℃始日至15℃终日的积温均随经度、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提前;安全播种期、安全成熟期和安全生育期均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各种热量因子的空间变异性依次为:10~15℃积温安全生育期安全播种期安全成熟期,全省气候变暖趋势明显。热量气象要素的精细区划结果对于山西省玉米的科研和生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大麦作为早期驯化的谷类作物,因其早熟和高度抗逆性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种植。作为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谷类作物,其新品种的选育对人们生活的改善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大麦育种与栽培的回顾,结合多年的大麦育种实践,对山西省冬性大麦育种技术和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展望了未来冬大麦的发展趋势,旨在对山西省冬大麦育种与栽培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麦品种引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全国引进的39个春播大麦品种(系),在晋南(临汾)生态条件下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品 质性状等进行了试验鉴定。结果表明:ND1884、新引D6号、甘啤3号等6个品种(系)综合性状优异,其 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可以进一步进行生产试验;本区域的春播品种应具备一定的时生育后期高温的 抗耐性。  相似文献   
6.
抗旱小麦新品种晋麦91号选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晋麦91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共同育成的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产量高、稳产性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2010—2011年在山西省南部旱地区试中,平均产量3 048.0 kg/hm2,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7.9%;2011年在山西省南部旱地生产试验中,产量达3 180.0 kg/hm2,比对照增产8.8%。该品种2011年12月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山西省南部麦区旱地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由山西省农科院作物遗传所与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合作,以金黄96C作母本,海9-21作父本杂交组配而成.1996年12月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通过审定,定名晋单36号.1997年推广面积6700hm2.  相似文献   
8.
盐碱地滴灌春小麦光合特性与耐盐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盆栽试验,在非盐化土、轻度盐化土、中度盐化土、强度盐化土、盐土等5种不同的土壤盐分含量(分别为CK:2.0 g/kg、T1:5.0 g/kg、T2:9.0 g/kg、T3:16.5 g/kg、T4:24.5 g/kg)处理条件下,使用美国产CI-340型手持式光合仪于春小麦拔节期(5月20日)、抽穗期(5月28日)和乳熟期(6月11日)测定了光合有效辐射、气温、大气CO2浓度等环境因子指标,以及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等光合生理特性指标的变化,根据记录数据计算叶片光合作用的气孔限制值和非气孔限制值,同时观测了春小麦产量和土壤盐分数据,通过线性回归分析计算耐盐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盐分处理下春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日变化规律相近,光合作用"午休"现象明显。气孔与非气孔因素同时存在限制春小麦叶片光合作用,净光合速率的下降在低盐分土壤处理下主要由气孔因素引起,而在高盐分土壤处理下主要由非气孔因素引起。春小麦在0~40 cm土层耐盐临界值为6.46 g/kg,耐盐极限值为30.72 g/kg;减产10%的耐盐阈值为9.63 g/kg。初步认为滴灌春小麦适宜种植于非盐化土以及轻度盐化土。  相似文献   
9.
董双全 《农学学报》2015,5(10):18-21
通过探讨‘晋大麦(啤)2 号’在当地生态环境下的最佳综合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为推广种植本品种获得高产高效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对该品种进行了不同播期、密度与产量关系的研究,以明确产量与播期、播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播量从60.00~120.00 kg/hm2范围内,随播量增加产量随之提高,变幅在6186.98~6573.66 kg/hm2,反之,播量再高时,产量降低。播期以9 月30 日至10 月5 日产量较高,变幅为6600.33~6693.67 kg/hm2,随之播期推迟产量变低。选择适宜的播期和播量,对‘晋大麦(啤)2 号’品种获得高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黄淮旱地小麦品种产量性状演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1986-2014年黄淮旱地冬小麦品种产量及其结构性状变化规律,为旱地小麦育种适应未来耕作制度和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利用近30年来国家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临汾点的对照品种产量及其结构性状的资料,研究旱地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演变规律,并进行产量及其结构性状变异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通过分析获得如下结果:①1986—2014年产量及其结构性状的变异状况为产量>有效穗>株高>穗粒数>千粒重,尤其是2006—2014年各产量结构和产量性状变异偏离程度均最大。②黄淮旱地小麦品种千粒重和穗粒数逐年缓慢上升,有效穗数和产量及株高缓慢下降。③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有效穗和千粒重均成极显著正相关。④通径分析表明,在黄淮旱地小麦高产育种进化中,对产量贡献较大且为正效应的有株高、穗粒数。【结论】耕作制度和气候变暖对黄淮旱地冬小麦产量及结构性状变化趋势有较强的影响,选育株高较低、有效穗数较高、千粒重大的高产抗旱品种是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育种改良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