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阐明多样性种植控制病害的机理—稀释了亲和小种的菌源量,采用玉米和马铃薯间作种植,观测玉米大、小斑病菌孢子和玉米锈病夏孢子的田间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玉米和马铃薯混合间作与单作玉米相比,能有效地降低田间玉米大、小斑病菌和玉米锈病夏孢子的空间密度,大小斑病最高降幅为64.3%、锈病夏孢子数量最高降幅为50.7%。  相似文献   
2.
 对分离于云南省部分地区的24个大斑病单孢菌株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0号生理小种仍然是云南省的优势小种,占供试菌株的41.7%;23N号生理小种占33.3%;1号、3号及23号各占供试菌株的8.3%。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昆明市蔬菜农药残留的现状,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以期为蔬菜农药残留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了解云南玉米大斑病菌遗传变异情况,为玉米大斑病菌种群致病力分化和病害有效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RAPD分析技术,对采自云南省部分地区的56个大斑病菌株进行了RAPD分析。对供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系统树状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56个菌株被划分为10个遗传聚类组,RAPD分组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云南省不同地区的玉米大斑病菌株整体亲缘关系相近,但各菌株间存在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5.
蔬菜生产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监管体系建设对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阐述了蔬菜生产的特点,指出了蔬菜生产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蔬菜生产质量安全的监管体系建设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采自云南省宣威市玉米大斑病标样进行分离、培养及产孢,提出了一种简便易行、污染少的单孢分离法。结果表明,该病菌对蔗糖和玉米汁的利用效果较好;燕麦和燕麦桔子汁培养基更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光暗交替有利于产孢。为该病原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分析云南德宏州发展奶水牛产业在自然气候、区位、市场、饲草资源、国家及地方政府宏观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及德宏州奶水牛产业总体规模小、饲养分散、杂交改良进展缓慢、饲草品质粗劣、草畜季节矛盾尖锐、相关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存在问题。提出实现德宏奶水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正确处理德宏水牛地方品种资源保护与杂交改良之间的关系;扩大奶水牛的养殖规模,引导养殖户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合理开展农田种草,增加优质饲草供应;完善奶水牛业相关科技和社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8.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烤烟植株体内K、Zn、Mg的交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K肥、Zn肥、Mg肥配施时,均能显著提高烟叶的K、Zn、Mg含量。K对Zn存在协同作用,但当Mg含量过高时,K对Mg存在拮抗作用。当烤烟叶片的K、Zn、Mg含量比例为300∶35∶100时,烤烟产量和中上等烟的比例较高,分别达到2 663.14 kg/hm2和78.36%。  相似文献   
9.
玉米和马铃薯间作种植对玉米病害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玉米和马铃薯多样性种植对玉米主要病害的控病效果,对玉米和马铃薯不同间作模式的控病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和马铃薯间不同的种植模式下,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的病情指数均有所下降.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效果在12.15%~20.12%;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效达10.93%~21.12%;试验还证明,不同种植模式的玉米马铃薯多样性种植产量均高于单作玉米或马铃薯,其土地当量比在1.19~1.28.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云南德宏州发展奶水牛产业在自然气候、区位、市场、饲草资源、国家及地方政府宏观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及德宏州奶水牛产业总体规模小、饲养分散、杂交改良进展缓慢、饲草品质粗劣、草畜季节矛盾尖锐、相关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存在问题。提出实现德宏奶水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正确处理德宏水牛地方品种资源保护与杂交改良之间的关系;扩大奶水牛的养殖规模,引导养殖户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合理开展农田种草,增加优质饲草供应;完善奶水牛业相关科技和社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