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田间栽植桐树是防止风沙、阻挡风口的一项措施,后来发展成为桐粮间作。目前,我县桐粮间作面积已达29余万亩。但是,这种在农田中栽植桐树的桐粮间作方式,在广大农民和乡村干部中的看法是不一的。这是因为桐树在4月中旬发芽生长时,正值小麦孕穗期,4月下旬桐树枝叶遮光和根系收水量增大开始影响小麦时,正是小麦抽穗期,其间经历开花、结实、灌浆,直至6月上旬小麦成熟为止。时间虽不长,仅一个多月,却是小麦产量形成最重要的时期,  相似文献   
2.
丰县年降水量约780毫米左右,其中在小麦生育期间的降水量是200~220毫米,仅为小麦需水量(400~500毫米)的一半,因此必须进行灌溉才能满足小麦高产的需要。1980年前后,丰县100万亩小麦中的30万亩产量超过350公斤/亩的高产田,就是按常规方法浇水3~4次、用水400~450毫米(降水和灌  相似文献   
3.
对山药综合栽培措施进行了二次旋转回归正交试验,建立了优化产量模型,根据数学中函数极大值的概念和农业经济学边际效应理论,分析了5个试验因素的关系,筛选了优化产量数学模型的山药农艺措施,并分别求出五因素中4个因素处于平均水平时,山药获取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优质产品最高的山药种块重量、种植密度和氮、磷、钾施用量。为总结山药高产、优质配套栽培、优化农艺措施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小麦夏玉米两熟连作制是丰县1980年以后采用的主要耕作栽培制度,目前已发展到60万亩左右,其产量约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70%左右。但是,由于两熟连作茬口紧张,互相影响,如小麦播种迟,影响苗期早发,越冬前大分蘖不足,返青后无效分蘖多,成穗不足,穗型不大;后季玉米早发差,抽雄吐丝后气温下降,易造成秃顶,灌浆后期气温偏低,千粒重下降,成熟晚,又影响下茬小麦播种,因此,在同一块田里小麦夏玉米都要高产,难度很大。为此,我们于1986年9月28日小麦播种起到1988年9月21日玉米收  相似文献   
5.
徐州24号小麦在淮北地区亩产600kg群体质量标准及调控技术孙启善姜春英侯本民陈荣振刘萍(丰县农业局221700)(徐州农科所)(丰县计量局)近几年来,我们在探讨徐州24号小麦高产更高产的个体和群体发育规律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群体质量标准和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6.
7.
8.
近几年来,我们研究了小麦高产的形成规律,并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为了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大田生产,1988年秋播时,我们用冀麦84-5418在欢口镇周路口村进行了小麦百亩高产栽培。100.3亩冀麦84-5418每亩平均成穗53.8万,每穗25.5粒,千粒重39.6克,理论产量543公斤/亩,实产529公斤/亩。  相似文献   
9.
药剂灌根防治山药枯萎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药枯萎病也叫死藤病和死秧病,主要以种子带菌和土壤传染,目前在我国山药主产区江苏北部普遍传播发生.山药出苗初期侵染幼株茎基部的种块以上、地表面以下部位,严重时发病28~35 d开始死株,危害极大,重病田减产幅度达30%~70%.为探讨其防治技术,2001年在重发病田块进行了灌根试验和示范,探讨了枯萎病防治技术.结果表明,在山药枯萎病发病初期用50%消菌灵(灭菌成)1000倍、1.5%菌立灭1000倍和20%井岗霉素粉剂500倍混合液两次灌根可有效地防止枯萎病发展和蔓延,将枯萎病死株率降低到5%以下.  相似文献   
10.
山药栽培数学模型及优化农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药综合栽培措施进行了二次旋转回归正交试验,建立了优化产量模型,根据数学中函数极大值的概念和农业经济学边际效应理论,分析了5个试验因素的关系,筛选了优化产量数学模型的山药农艺措施,并分别求出五因素中4个因素处于平均水平时,山药获取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优质产品最高)的山药种块重量、种植密度和氮、磷、钾施用量。为总结山药高产、优质配套栽培、优化农艺措施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