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5篇
  1篇
综合类   54篇
畜牧兽医   36篇
园艺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验将不同水平的发酵饲料添加到肉鹅饲料中,研究对其生长性能、血清免疫指标和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发酵饲料对肉鹅的末重、平均日增重均有显著影响(P <0.05),其中5.0%和10.0%发酵饲料组提高肉鹅生长性能的效果最显著(P <0.05),肉鹅末重、平均日增重提高最多,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7.5%和37.0%;其次,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发酵饲料对肉鹅血清中的IgA、IgG、IgM等免疫指标及GSH-Px、T-SOD、MDA等抗氧化活性指标均有显著影响(P <0.05),其中添加5.0%发酵饲料的免疫指标和抗氧化活性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最显著(P <0.05),IgA、IgG、IgM分别提高14.5%、25.2%和35.9%,GSH-Px和T-SOD提高5.85%和9.65%,MDA降低了6.31%。研究结果表明,在日粮中添加5.0%的发酵饲料对肉鹅的生长促进作用最明显,肉鹅的饲料效率最佳。  相似文献   
2.
3.
采用MTT法分别检测mLIF、bFGF和SCF 3种细胞因子在单独添加和联合使用时对体外培养条件下的SSCs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3种细胞因子分别单独添加时,各实验组增殖效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②3种因子联合使用时,低剂量组合共同促进SSCs的增殖,高剂量组合则抑制SSCs的增殖;③SCF、bFGF和mLIF的适宜剂量分别为10~20、10~20和10~15 ng/mL。  相似文献   
4.
探讨体外培养的鸡胚胎原始生殖细胞(EPGCs)的多向分化潜能。分别从发育至19期和28期的鸡胚胎性腺中获取EPGCs,体外培养传代。通过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和维生素C诱导EPGCs向成骨细胞分化,分别进行碱性磷酸酶改良钙钴法染色鉴定、钙结节Von Kossa's染色鉴定和免疫组化鉴定。结果表明:EPGCs被诱导21 d后,定向分化成成骨细胞,诱导率达到80%,碱性磷酸酶改良钙钴法染色、钙结节Von Kossa's染色和免疫组化鉴定均呈阳性,阳性率为75%-85%。由此可得出在诱导条件下,EPGCs体外可定向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5.
选用72羽13周龄黑羽番鸭,采用4因素3水平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13周龄黑羽番鸭饲粮中代谢能、粗蛋白质、钙、有效磷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能量水平为12.32 MJ/kg,粗蛋白质水平为16%是13周龄黑羽番鸭比较理想的营养组合。综合考虑,C3组(能量为12.32 MJ/kg,粗蛋白质含量为18%,钙含量为1.0%,有效磷含量为0.6%)、C5组(能量为12.72 MJ/kg,粗蛋白质为16%,钙含量为1.0%,有效磷含量为0.3%)2个组合的营养成分表观消化率高,C5饲料原料价格低于C3。推荐13周龄黑羽番鸭饲粮营养水平为:能量为12.32 MJ/kg,粗蛋白质含量为16%,钙含量为1.0%,有效磷含量为0.60%。  相似文献   
6.
主要在第13周龄(上市期)、第24周龄(产蛋期)、第51周龄(成年期)等不同饲养阶段对黑羽番鸭不同部位(胸肌、腿肌)的肌肉脂肪酸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所有检测的脂肪酸指标中,黑羽番鸭胸、腿肌中均是油酸含量最多(38.47%~44.35%),其余含量较高的依次为棕榈酸(20.47%~25.31%)、亚油酸(12.79%~18.33%)、硬脂酸(6.10%~12.36%)、棕榈油酸(1.08%~5.44%)、芥子酸(1.23%~4.06%)等;不同种类的脂肪酸含量在不同检测周龄、不同性别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在脂肪酸种类含量分析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多(63.43%~69.12%),必需脂肪酸含量最少(18.12%~19.78%),在不同性别间几乎都存在显著差异;而饱和脂肪酸含量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且在不同周龄、不同性别间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以黑羽番鸭为素材,利用PCR-SSCP技术寻找该群体GH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并分析SNPs与体质量、屠宰性能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在GH基因第1内含子上发现了A1251C、A1322G、T1378C、G1440A共4个SNP,形成了AA、AB、BB 3种基因型,群体纯合度为0.502 7,多态信息含量为0.373 6。在番鸭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BB型公鸭体质量在不同周龄时处于最高值;在13周龄屠宰时,BB型公鸭的宰前活质量、屠体质量、半净膛质量、全净膛质量显著高于AA型和AB型(P0.05);在内脏组织中,BB型腹脂质量、心质量显著高于AB型(P0.05);AA型、AB型、BB型3种基因型间屠宰指标百分比无显著差异(P0.05)。母鸭所有指标在3种基因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这些关联分析表明B基因可能是公鸭早期增重的有利基因,在母鸭上还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8.
以基于酶切的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对5个鹅品种[狮头鹅(ST)、溆浦鹅(XP)、皖西白鹅(WX)、豁眼鹅(HY)、朗德鹅(LD)]进行测定,通过序列比较发现品种间存在SNP,在分析品种群体遗传参数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发生树。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样本酶切位点在20万左右,测序覆盖度在10%以上。狮头鹅群体平均突变位点26 172个,溆浦鹅群体34 153个,皖西白鹅群体35 179个,豁眼鹅群体为29 182个,朗德鹅群体18 675个。朗德鹅与其他鹅品种的Fst均在0.08以上,说明朗德鹅和其他鹅品种序列差异较大,狮头鹅与其他3个白鹅品种之间的Fst在0.04左右,3个白鹅品种的Fst较小。系统发生树分析表明,5个鹅品种大致分为三大类,溆浦鹅和狮头鹅聚为一类,皖西白鹅和豁眼鹅聚为一类,朗德鹅单独为一类。品种之间存在大量的SNP,该研究为鹅品种识别和进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不同养殖方式对樱桃谷商品肉鸭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选取540羽肉鸭,通过地面水养、地面旱养、网床平养3种养殖方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7~28日龄,网床平养、地面旱养的方式日增质量均显著高于地面水养方式(P0.05);网床平养组与地面旱养组差异不显著。29~49日龄,3种养殖方式日增质量差异不显著。3种养殖方式的料肉比在7~28日龄、29~49日龄、7~49日龄差异不显著。3种养殖方式的屠宰率、半净膛率最高的为地面水养,显著高于其他2种养殖方式(P0.05),3种养殖方式的全净膛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22~42日龄阶段不同营养水平日粮配方对黑羽番鸭的生长发育及屠宰性能的影响,试验选择288只22日龄黑羽番鸭,随机分为9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番鸭,采用4因素3水平L9(34)正交试验设计,设3个代谢能水平(11.92、12.32、12.72 MJ/kg),3个粗蛋白质水平(16%、18%、20%),3个钙水平(0.6%、0.8%、1.0%)和3个有效磷水平(0.30%、0.45%、0.60%),按照不同营养水平设计B1~B9共9个日粮试验组,通过饲养试验和屠宰试验,测定番鸭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B3组在体重增长、屠宰性能上的营养优势较为明显,其平均末重、平均日增重、料重比分别为1 556.64g、46.43g/d和2.39,其中平均末重显著高于B1和B9组(P0.05);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腿肌率分别为73.43%、64.81%、55.26%和26.56%,表现出了较好的生长发育态势;再结合该组番鸭体尺指标及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说明B3组番鸭日粮营养水平为最佳。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推荐22~42日龄黑羽番鸭日粮营养水平为:代谢能11.92 MJ/kg,粗蛋白质19.25%,钙1.03%,有效磷0.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