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密度对矮秆大豆群体生育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年代以来,吉林市衣科院梁振富等开始选育矮秆密植大豆品种,曾选育出九交7609、九交7607、九交7233等一批优良矮秆材料,但由于当时栽培水平低的影响,许多好材料不得不放弃。目前西方国家平播密植型大豆发展很快,我国很多育种工作者也开始研究矮秆密植材料及配套的栽培措施。关于栽培大豆的种植密度问题,国内外专家研究很多,刘金印、常耀中、董钻等对大豆群体的合理结构、种植模式与产量关系等均有报道。但是专门研究矮秆大豆种植密度的报道很少。本文利用大豆新品系九交7609和农93-829两份材料进行试验,探…  相似文献   
3.
大豆特异高产株型的构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豆高产理想株型的研究,国内引起各方面的注意,并已进行深入的研究。盖均益教授通过群体生理研究指出,高产类型的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干物重、荚干重、粒干重在动态过程中比中、低产类型均较大,成熟时表现生物产量及收获指数均较高。其营养生长期相对较短而生殖生长期相对较长,两者的重叠期也相对较短,其产量在空间的分布垂直方向为均匀型,水平方向为主茎型或主茎分枝并重型。董钻教授通过研究指出,大豆生产是群体生产,大豆产量是群体产量,创造325公斤/亩的产量,必须建立相应的群体结构,应当育成适宜的株型材料。王喜良提出,亩产447——583斤的产量结构应是平方米株数38±14株,株粒数56±26,平方米粒数2000±400,百粒重20±3克。许冬梅先生提出,单位面积总荚数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r=0.934),可做为设计特定生态条件下高产模式的  相似文献   
4.
水泥工艺外加剂技术起步于国外,发展至今已经有100余年的历史,早期外加剂主要是当作水泥缓凝剂使用,但随着水泥工业的迅猛发展,水泥工艺外加剂技术变得更加多元。在本文中,笔者简单介绍了水泥工艺外加剂的内涵,之后对水泥工艺外加剂技术及应用作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5.
从品种选择、选地与整地、种薯处理、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草害防治、压秧与收获等方面介绍了喷灌圈马铃薯栽培技术,以期为旱作地区马铃薯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精准的扶贫政策是一项重大利益项目,使穷人能够分享改革和发展红利,早日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然而在农村出现了一种怪象:"人人争当贫困户,以此为荣"。扭曲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改变这种不良现象,需要各界广泛参与,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新趋势,改善善良,建设和分享。实现德治,法治,自治的"三政"统一,帮助战胜贫困。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把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落实好、实施好、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通过大量的实践工作和生产调查研究,针对项目实施工作中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了今后测土配方施肥主要做法和重点.从而为测土配方施肥这一惠农政策的长期有效实施提出了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由于设施园艺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七十年代以后,各地开始研究利用温室、塑料棚创造蔬菜适宜的生育环境,达到延长收获期,不时消费的目的。尤其在北方寒冷地区,要提早大棚蔬菜上市期,提高产值,地温是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同时,由于大棚内种植类单一、土壤耕作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土壤脱肥板结现象严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棚生长潜力的发挥。如何调节土壤生态环境,提高早春土壤温度,成为当前棚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